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5年总生存(OS)率超过90%,但仍有20%的患儿会出现疾病复发,这部分复发或难治性ALL的治疗就成为了临床上的治疗难点。如今,免疫治疗和ADC药物带来了新的方向,近日第四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在天津举行,会后《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主任竺晓凡教授分享儿童ALL的免疫治疗和ADC药物治疗进展。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近年来,免疫治疗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复发或难治性ALL患儿获益显著。请您介绍下在2023ASH大会上,儿童ALL免疫治疗方面有哪些新策略或新药物?
竺晓凡教授:儿童ALL免疫治疗近年来取得了诸多进展,比如近年来在国内获批上市的免疫治疗方案显著改善了ALL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其适应症主要为复发和难治性患者,本届ASH大会也公布了免疫治疗的多项研究结果。如果这些免疫治疗药物可以应用于高危儿童ALL患者的一线治疗,就可能会减少大部分患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需求,并且该类型的队列研究也取得了初步成绩。婴儿白血病方面,在既往传统化疗基础上联合免疫靶向治疗的2年OS可以从约60%提高至约90%。这种治疗策略既降低了毒性,又增加了疗效,对这部分患儿而言也是很大的福音。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本次ASH会议上,COG-AALL03N1报告分析了儿童ALL维持期高6-巯基嘌呤(6MP)/甲氨蝶呤(MTX)剂量强度与毒性和复发风险之间的关系,可否请您解读下该研究,以及对临床用药带来哪些启示?
竺晓凡教授:目前,儿童ALL疗效可以说已经达到天花板级别,在低危ALL的治愈率可以达到80%以上,总生存率可达90%以上,其中维持治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确实有部分患者会产生治疗差异,如不同种族儿童的耐受性差异较大,可能很小剂量就会带来严重的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肝毒性升高等维持治疗期间的问题。这项研究利用药物代谢组学进行检测,并分析了患者的基因型改变情况(如NUDT15基因突变),以预测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治疗毒性,进而准确指导用药剂量,同时避免化疗药物毒性,让患者能够获得足剂量的治疗。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AHOD1331研究是一项由儿童肿瘤学协作组(COG)开展的关于BV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儿童初治HL的大型Ⅲ研究,也是国内外专家比较关注的一项研究。请问在本次ASH大会上,AHOD1331研究有哪些最新结果公布?
竺晓凡教授:淋巴瘤大家较为熟悉,通常分为惰性淋巴瘤、侵袭性淋巴瘤、高度侵袭性淋巴瘤,儿童中的高度侵袭性淋巴瘤相对而言发病率并不高。AHOD1331研究中的维布妥昔单抗(BV)在我国其实也上市了将近3年,既往研究均为针对难治复发和高危患者的二线治疗。该药物是ADC类药物,即抗CD30抗体通过连接子偶联细胞毒药物,类似子弹头携带了载体来攻击肿瘤细胞。本次会议上的这项研究针对初发患者进行探索,并公布了该药物的良好疗效和安全性。其实我们也希望通过ADC类靶向药物来减弱传统的化疗毒性,同时能够更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
专家简介
竺晓凡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委;天津市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组长;天津市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华儿科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等杂志编委;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五洲女子科技奖、宋庆龄儿科医学奖等奖项;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百余篇,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Genetics》、《JAMA Oncology》、《Lancet Oncology》、《Nature Cell Biology》、《Nucleic Acids Research》、《Blood》、《BJH》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