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凝血系统调控机制与出血性疾病诊疗体系正经历从分子生物学到临床医学的范式革新。欧洲血友病和相关疾病协会(EAHAD)作为该领域的权威学术组织,始终肩负着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多中心研究协作的核心使命,致力于提升遗传性/获得性出血性疾病的精准诊疗水平。2025年2月4日至7日,第18届EAHAD年会于意大利米兰成功召开,汇集全球血液病学、遗传学、人工智能等多领域专家。本届会议呈现的学术报告犹如璀璨星河,从多维度为改善出血性疾病临床实践提供了突破性证据,标志着该领域正迈向"精准识别-智能干预-全程管理"的新纪元。
《血液时讯》特梳理学术报告精华以飨读者。本期将精选5项聚焦前沿方向、具有临床价值的主题报告:基因治疗后凝血因子检测方法及护理转型、中性粒细胞迁移与血友病性关节病、细胞表面FVIII储库以及远程跌倒风险评估新技术,带领大家深入探索出凝血疾病诊疗领域的最新进展。
1分钟速读
基因治疗后OSA与CSA检测FVIII/FIX活性差异显著,OSA可能高估因子水平,机制与凝血级联反应激活差异相关;目前缺乏转基因来源的国际校准标准,影响疗效判定准确性。
基因治疗时代护士职能从传统护理转向心理支持与决策辅助,需针对“重型转轻型”患者构建差异化支持体系,强化长期随访中的期望管理。
血友病性关节病小鼠模型中,中性粒细胞呈现骨髓向滑膜组织的定向迁移特征,提示其在出血后炎症修复中的动态响应机制。
淋巴细胞表面发现FVIII结合现象,且不同FVIII制剂结合特性存在差异,细胞储库可能参与免疫识别与止血调控,为表型异质性提供新解释。
数字化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AG)远程评估血友病患者跌倒风险可行性强,但需优化空间需求与网络稳定性以提升数据采集完整性。
EAHAD 2025——学术报告精读
SPK38 丨凝血因子测量在血友病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A. Riddell(Royal Free Hospital)
腺相关病毒(AAV)载体基因疗法已获得多个监管机构的批准,用于治疗血友病B(HB)和血友病A(HA)。这些重组病毒载体通过递送功能性F8或F9基因至靶器官,实现内源性表达并生成功能性凝血因子FVIII或FIX。治疗后定期通过实验室检测FVIII或FIX活性对评估疗效(转基因蛋白水平)至关重要。
FVIII和FIX活性可通过一期法基于APTT的凝血因子检测(OSA)或显色底物法检测(CSA)进行定量。每种测定法采用不同的终点:FVIII OSA通过测定凝血形成时间进行定量,依赖于FVIII的活化及其辅因子活性;而FIX OSA则依赖于酶原FIX的活化。两种CSA(FVIII和FIX)使用不同的试剂成分,通过测量FX向活化因子Xa(FXa)的转化,分别反映活化FVIII(FVIIIa)或活化FIXa的酶活性。
HA基因治疗研究报道了OSA与CSA检测FVIII活性的差异。比较结果显示,CSA测得的FVIII活性较OSA低约50%或以上。机制研究表明,差异可能源于:早期FXa和凝血酶生成增加导致OSA凝血时间缩短,从而高估FVIII水平;而FVIII CSA仅通过生成的FXa反映FVIIIa活性。
近期,针对HB的功能获得性F9变异体(F9-R338L,Padua)研究也报告了OSA与CSA的差异。该变异体可使FIX活性较“正常”FIX提高约8倍。一项采用含不同浓度重组FIX-Padua的“加标”样本的现地研究发现,由于APTT试剂的激活剂类型和激活时间差异(可能影响FXIa生成),相同加标浓度下OSA测得的FIX水平存在差异。此外,不同CSA试剂盒的FIX检测结果也存在差异,这可能与试剂中FX含量不足及各试剂盒成分生成FVIIIa的方式有关。
FVIII和FIX的OSA与CSA均使用可溯源至国际标准(IS)的血浆标准品校准。目前尚无含转基因来源FVIII或FIX的“真实IS”可用作基因治疗后因子水平检测的校准品。本报告概述了当前凝血实验室检测实践及基因治疗后需关注的问题。
SPK39 丨血友病治疗中心护士在基因治疗中的角色
G. Mulders(Erasmus University Medical Centre)
欧美批准血友病基因疗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为符合适应证的患者提供高质量、多学科协作诊疗至关重要。尽管该疗法对生活质量的改善前景可观,但患者需面临复杂的决策过程。早期启动并贯穿长期随访阶段的包括患者及其照护者、家属在内的多学科团队协作与个体化宣教不可或缺,在此过程中需持续探讨如何管理患者期望,并就以下未知因素进行透明沟通:预期凝血因子水平、基因表达的长期稳定性与安全性、可能持续数十年的治疗后随访要求,以及治疗相关的心理变化。
血友病从致命性疾病转变为可管理的慢性病,也促使血友病专科护士的职能发生转变。随着血友病诊疗模式的演进,专科护士的临床工作重心可能逐渐减少,而需更注重患者心理社会支持,包括治疗动机引导、共同决策支持及患者自我权益倡导。基因治疗的实施可能催生一类新型群体——从重型转为轻型表型的患者,这类人群需要差异化的管理策略和支持体系。
SPK40 丨血友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的迁移现象
H. C. Hawerkamp(School of Medicine, Trinity College Dublin)
A型血友病是一种由凝血蛋白因子VIII(F8)缺乏引起的X染色体连锁出血性疾病。患者常经历不同严重程度的反复出血事件,可导致出血性关节炎(血友病性关节病)。中性粒细胞作为早期免疫应答的核心免疫细胞类型,其特征是含有多种可释放颗粒,在伤口愈合及组织瘢痕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探索血友病的潜在免疫学机制,研究团队利用CRISPR/Cas技术构建了一种外显子1缺失的新型F8基因缺陷(F8−/−)小鼠模型,旨在阐明血友病中中性粒细胞的行为特征,特别是自发性出血及血友病性关节病模型中出血事件期间中性粒细胞的变化与适应性改变。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F8−/−小鼠与野生型小鼠骨髓及滑膜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在自发性出血的F8−/−小鼠及实验性血友病性关节病模型中评估中性粒细胞的变化。
结果显示,未发生出血的F8−/−小鼠骨髓及滑膜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比例与野生型小鼠无差异。但在实验性血友病性关节病中,F8−/−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而滑膜组织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F8−/−小鼠对出血的反应表现为骨髓和滑膜中性粒细胞比例变化,提示中性粒细胞向出血部位的迁移响应。这一发现为理解血友病相关炎症和修复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SPK41 丨细胞表面FVIII储库分析及其对凝血机制的潜在影响
C. Königs(Goethe University Frankfurt)
血友病A(HA)患者血浆中的凝血因子VIII(FVIII)活性检测是指导替代治疗的常规依据。然而,临床实践中FVIII活性水平与出血表型并不完全一致。这表明细胞结合型FVIII在内的其他标志物可能发挥作用——结合于细胞表面的FVIII或许是影响患者出血倾向的因素之一,但现有常规检测无法反映这一部分。
近期研究在血液淋巴细胞表面检测到少量FVIII。初步分析显示,B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及T细胞表面均存在不同水平的FVIII结合,且全长FVIII与B结构域缺失型(BDD)FVIII产品的结合特性存在差异。研究纳入20例HA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液样本,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使用标准化抗体组合对全血样本进行染色,分析淋巴细胞、血小板及单核细胞;利用荧光标记的FVIII及FVIII特异性抗体,定量细胞表面结合的FVIII;记录ABO血型分型,测定细胞亚群计数以支持流式结果分析;并采用两种不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血浆FVIII。
通过对比HA患者与健康对照者血液中FVIII的分布差异(血浆与细胞结合型),有望解释相同治疗方案下患者出血倾向的异质性。健康对照样本的分析尤其关键,可揭示外源性应用的FVIII在细胞表面的分布规律。随着对血液中FVIII分布了解的加深,可能会有助于开发更准确的FVIII免疫学模型——包括抑制物形成机制以及免疫耐受建立。目前尚不清楚FVIII在应用后能被免疫细胞识别的时间窗,而血细胞表面的FVIII储库可能通过运输并呈递给FVIII特异性免疫细胞发挥关键作用。该研究为探索FVIII的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与止血、免疫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视角。
SPK43 丨使用数字化计时起立-行走测试对血友病患者进行远程评估的可接受性研究
L. Crossley(Cardiff Haemophilia Centre)
血友病管理方面的医学进步已经使得患者的预期寿命与普通人群相似。因此,血友病患者(PWH)中逐渐出现与老龄化相关的共病,包括虚弱、骨密度降低、平衡能力下降及跌倒恐惧增强。相比年龄匹配的对照组,血友病患者跌倒频率高于同龄健康人群,而跌倒可能导致创伤性出血。目前对于如何最好地测量和监控跌倒风险还没有共识,然而,为了及时进行干预和康复,这一点至关重要。
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AG)可以帮助识别那些可能从平衡康复和防跌教育中受益的个体,并广泛应用于多种临床场景的跌倒风险评估。人体姿态估计技术通过定位身体关键点,精确识别图像或视频中的个体姿势。Agile Kinetic公司的Move Lab人体姿态估计软件通过患者的手机或平板等自有设备采集运动数据,生成虚拟形象。若可应用于居家环境,该技术将实现肌肉骨骼健康的实时反馈(包括TUAG结果),使患者及治疗团队无需住院即可评估跌倒风险。该项目旨在探讨使用Agile Kinetic Move Lab软件进行远程TUAG评估的可接受性和可行性。
所有参与者完成FES-1问卷,评估个人对跌倒担忧的自我感知。然后,参与者在自己家中完成TUAG测试,并通过安全的基于网络的平台使用Agile Kinetics Movelab软件记录他们的动作。人体姿态估计技术捕捉关键的身体部位或关节,允许通过非识别性的化身在参与者的设备上可视化。半结构化访谈在干预后通过线上会议软件进行,探讨参与者远程执行此测试的经历,并收集他们对在家使用该技术的感受的反馈。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主题分析。
年龄在28至80岁之间的血友病男性参与了这项研究,其中40%的参与者自我感知的跌倒担忧被评为中等或高,而所有受试者报告反馈,在没有医务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在家中执行TUAG时没有任何顾虑。干预后的记录访谈突出了家庭环境中的空间限制,以及网络连接问题对数据采集的负面影响,还提到了减少医院就诊频率等远程评估的好处。
因此,这项可接受性研究支持血友病患者在常规诊疗中采用远程TUAG。但居家空间限制及网络连接问题可能阻碍运动数据的完整采集。未来建议开发适用于更小空间的其他功能性测试远程评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