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地中海贫血是一种由β-珠蛋白基因突变导致β-珠蛋白合成障碍或结构改变而引起的遗传性血液病。针对β-地贫的慢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治疗,是指利用慢病毒载体将具有完整功能的β-血红蛋白基因添加在染色体上的基因整合策略。目前,基因整合策略已经在国际上进行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已有多例患者脱离了输血依赖,应用前景可期,但其高昂的治疗成本仍然是该策略推广的重要障碍。2024年1月5~7日,第四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CASH)在天津市盛大开幕,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施均教授带来了《基于慢病毒载体的β-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的精彩报告,并在接受《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的采访中介绍了地中海贫血的诊治现状以及慢病毒载体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研究进展。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地中海贫血是亚洲人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贫血,请您谈谈目前我国地中海贫血的患病情况及诊治现状?
施均教授: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以下简称地贫)是一种沿“一带一路”分布的特色疾病,我国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据地中海贫血蓝皮书报告显示,中国目前约有30万重型/输血依赖型地贫(transfusion-dependent thalassemia,TDT)患者,还有中间型患者,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中国两广地区的患病率在5%~15%。就地贫的诊治现状而言,约1/5的患者有条件和有能力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其余4/5的患者,一般接受输血和具体的药物治疗,还有将近60%的患者接受不到输血,因为我们国家的血液制品非常紧张,无法充分保障患者的用血。对已经确诊为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患者,推荐血红蛋白<90 g/L时启动输血计划,当血红蛋白>90 g/L时,才能保证患者正常的生长发育。然而,临床血液病患者的用血,往往在血红蛋白<60 g/L才考虑输血,因此有很大一部分血红蛋白<90 g/L的地贫患者无法输血,这是目前诊治方面存在的最大困难。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本次会议上,您报告了《基于慢病毒载体的β-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可否请您介绍一下该疗法的原理、安全性和疗效?
施均教授:β-地中海贫血(β-地贫)是由β-珠蛋白(β-hemoglobin,HBB)基因突变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病,也是全球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血液病。治疗β-地贫的主要原理是将基因治疗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相结合,纠正贫血表型和抑制无效的红细胞生成。利用慢病毒载体(lentivirus,LVV)将具有完整功能的HBB基因的病毒序列导入到造血干细胞里以后,造血干细胞就分化出来,形成正常人的α组蛋白和β组蛋白的配比,从而改善患者血红蛋白的数量。那么造血干细胞导入进去以后,我们一般通过自体移植的预处理方式,先给患者有毒性的预处理的化疗,清空患者的骨髓造血微环境,再把导入的病毒载体的造血干细胞回输进去,让这些经过病毒载体加工过的造血干细胞,能够植入到骨髓造血微环境中,发挥其造血分化能力,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激动剂治疗骨髓衰竭性疾病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请您谈谈目前在该方面有哪些最新进展?
施均教授:TPO受体激动剂的最大进展是目前联合了我们现有的药物治疗,显著改善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再生障碍性贫血,尤其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其一线标准治疗是免疫球蛋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联合环孢素,有效率可以达到50%~60%,那么联合TPO受体激动剂使用,有效率能提高到80%甚至90%以上,从而让更多患者尽快脱离输血依赖。
专家简介
施均教授
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院长,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再生医学诊疗中心主任,贫血诊疗中心主任(兼)。
曾或现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红细胞疾病学组副组长,中国生理学会血液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学分会委员,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天津市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医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再障协作组组长。
主要从事造血再生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研究,重点开展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临床研究、骨髓衰竭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子病理机制、临床治疗干预等方面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