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涌现,国内外的肿瘤临床实践也将随之发生变革,推动更多有明确获益证据的创新疗法惠及患者。在2024年BOC/BOA大会上,新增了“Current Standard Practice after ASCO 2024(ASCO 2024后的现行标准实践)”的专场会议,旨在让临床医生迅速掌握ASCO大会传递的重要循证医学证据以及近期可能发生的临床实践变革。在该专场会议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玉琴教授带来了“ASCO 2024后淋巴瘤的现行标准实践”精彩报告。本刊特整理课件内容,以飨读者。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01、2024 ASCO & EHA重磅研究进展
2024 ASCO大会公布了DEB研究的中期分析结果[1],该研究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及其团队开展,它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II期试验,旨在探讨西达本胺加R-CHOP治疗MYC和BCL2双重表达的既往未经治疗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和安全性。截至本中期分析的数据截止日期(2023年1月10日),中位随访时间为13.9个月(95%CI:12.9~15.4)。结果显示,西达本胺组的24个月无事件生存(EFS)率为58.9%(95%CI:48.9~67.6),安慰剂组为46.2%(95%CI:35.7~56.1)。两组之间的风险比(HR)为0.68(95%CI:0.49~0.94),P值为0.018。联合治疗完成时,西达本胺组和安慰剂组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73.0%(95%CI:66.6~78.5)和61.8%(95%CI:55.1~68.1)。CR的校正差异为11.1%(95%CI:2.3~20.0;P=0.014)。两组的安全性特征符合预期,无新的安全性发现。西达本胺组≥3级血液学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通常高于安慰剂组,但大多数患者能够耐受并完成计划的治疗周期。两组均未见明显心脏毒性、肝毒性、肾毒性。该研究表明,西达本胺加R-CHOP可能是该患者人群的一种新的一线治疗选择。
2024 ASCO大会公布的ALLIANCE 051701研究[2],则探讨了化学免疫疗法+/-维奈克拉用于MYC/BCL-2双表达淋巴瘤(DEL)。纳入标准:DLBCL;在无双易位情况下,MYC(≥40%)和BCL-2(≥50%)的免疫组化(IHC)表达;既往未接受过治疗(皮质类固醇或R-CHOP/DA-EPOCH-R单周期治疗除外);ECOG PS≤2;足够的器官和骨髓功能。结果显示,与R-CHOP单药治疗相比,维奈克拉联合R-CHOP治疗DEL未能改善客观缓解率(ORR,P=0.999)、无进展生存期(PFS,HR=0.98,P=0.95)和总生存期(OS,HR=1.27,P=0.56)。而且,与R-CHOP组相比,维奈克拉联合R-CHOP组的>3级不良事件(AE)发生率(20% vs. 47.5%)显著更高(P=0.004)。因此,不建议在DEL的R-CHOP治疗中加入维奈克拉。
2024 ASCO大会还公布了3期ECHELON-3研究结果[3],该研究评估了维布妥昔单抗(BV)联合来那度胺(Len)和利妥昔单抗(R)治疗复发/难治性DLBCL的疗效和安全性。患者按1:1随机分配至BV+Len+R组或安慰剂+Len+R组。结果显示,BV+Len+R组主要研究终点达到,死亡风险降低37%,OS显著提升5.3个月(13.8 vs. 8.5,P=0.0085);BV+Len+R组PFS和ORR也有显著改善,进展或死亡的风险降低47%,中位PFS为4.2个月(4.2 vs. 2.6,P<0.001);ORR显著提升至64%(64.3% vs. 41.5%),CR率为40%(40% vs. 18.6%)。BV+Len+R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通过剂量调整可控,并且与每种药物已知的安全性特征一致。
2024 EHA大会公布的STARGLO研究[4],是一项III期RCT研究,评估了格菲妥单抗联合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Glofit-GemOx)vs. 利妥昔单抗联合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R-GemOx)治疗R/R DLBCL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治疗组之间的CR率差异为33.2%(95%CI:19.7~44.5);Glofit-GemOx治疗与R-GemOx治疗相比,CR率显著提高(描述性P值<0.0001)。与R-GemOx治疗相比,Glofit-GemOx治疗的中位OS延长近一倍(25.5个月 vs. 12.9个月),具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
02、2024 CSCO指南最新推荐
基于最新研究证据,2024 CSCO指南[5]对DLBCL的治疗推荐做出更新,包括在初治患者中新增Pola-R-CHP的I级推荐;在复发/难治患者中,新增格菲妥单抗的II级推荐等。
初治DLBCL患者:基于年龄和预后的分层治疗
复发难治DLBCL患者
惰性B细胞淋巴瘤
01、2024 ASCO & EHA重磅研究进展
2024 EHA大会公布了莫妥珠单抗(MOSUNETUZUMAB)联合或不联合奥妥珠单抗和Pola治疗滤泡性淋巴瘤(FL)或边缘区淋巴瘤(MZL)的疗效调整治疗研究中期结果[6]。研究纳入了在2022年3月24日至2024年1月25日期间的35例患者,其中35例患者可进行安全性评价,31例患者可进行有效性评价。结果显示,25例(66%)患者发生1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未观察到≥2级的CRS和任何级别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27例患者完成了莫妥珠单抗治疗,ORR和CR率分别为100%和77%。莫妥珠单抗治疗8个周期后,15/21(71%)的患者未检测到MRD。
△莫妥珠单抗联合或不联合奥妥珠单抗和Pola治疗结果
02、2024 CSCO指南最新推荐
复发/难治滤泡性淋巴瘤(FL)(FL1~3a级)的治疗
边缘区淋巴瘤(MZL)Ⅲ/Ⅳ期的治疗
套细胞淋巴瘤
01、2024 ASCO & EHA重磅研究进展
2024 EHA大会公布了随机双盲III期ECHO研究结果[7],该研究评估了ABR方案治疗老年初治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共纳入598例患者,中位年龄71岁。患者按照1:1随机分为阿可替尼联合BR与安慰剂+BR组。结果显示,阿可替尼加入,可显著降低老年MCL患者进展或死亡风险达27%;而且首次证实在老年MCL一线标准免疫化疗方案中加入BTKi,可获得积极的OS获益趋势。研究表明,低强度化疗/无化疗+BTKi或可成为老年初治MCL患者更好的选择。
2024 ASCO大会上公布的SYMPATICO研究[8],旨在3个MCL患者队列中评估伊布替尼(Ibr)+维奈克拉(Ven)的疗效。本次公布了IV治疗TP53突变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TP53突变MCL患者接受IV治疗获得深度且持续缓解,一线治疗ORR为90%,CR率为55%,缓解持续时间(DOR)为20.5个月。
2024 EHA大会上公布的另一项研究探索了格菲妥单抗单药治疗既往接受过多线治疗的R/R MCL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9]。共纳入61例患者。31例(51.7%)既往接受过BTKi治疗,其中29例(93.5%)为BTKi难治,既往中位治疗线数为3线。主要研究结果:中位随访17个月,固定时间格菲妥单抗单药治疗所有人群的CR率为78.3%,中位CR持续时间(DOCR)为15.4个月,既往接受BTKi治疗分别为71%和12.6个月。研究表明,固定疗程的格菲妥单抗在既往接受过BTKi治疗的R/R MCL患者中观察到长期持久性。
02、2024 CSCO指南最新推荐
初治套细胞淋巴瘤(MCL)的治疗
难治/复发MCL的治疗
外周T细胞淋巴瘤
01、2024 ASCO & EHA重磅研究进展
2024 EHA大会公布了II期研究SGN35-032的结果[10],该研究探讨了一线维布妥昔单抗+CHP方案治疗CD30表达低于10%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根据BICR,在65例可评估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达78%,CR率达66%。无论是CD30表达<1%,还是CD30表达处于1-10%的队列,均观察到较好的缓解率。安全性方面,43名患者(61%)出现3级以上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最常见的是中性粒细胞减少(20%)、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17%)和贫血(10%);19名患者(27%)出现了与BV相关的严重TEAEs;6名患者(9%)因TEAEs停止治疗;2名(3%)患者死于治疗相关的原因(1名患者因为食欲减退死亡,1名患者因为一般身体健康恶化死亡)。
02、2024 CSCO指南最新推荐
外周T细胞淋巴瘤初治患者的治疗
难治/复发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
经典霍奇金淋巴瘤
01、2024 ASCO & EHA重磅研究进展
2024 ASCO大会上公布了GHSG HD21研究结果[11],该研究是由德国霍奇金研究组开展,旨在探索加入BV的eBEACOPP方案是否能够降低治疗相关并发症(TRMB),同时保持PET2指导下方案的有效性。研究纳入了1482例晚期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AS-cHL)患者,1:1随机分配至BrECADD治疗或BEACOPP治疗,采用PET检查进行疾病评估。结果显示,BrECADD组4年PFS为94.3% (95%CI:92.6~96.1),其中PET2阴性患者的4年PFS为96.5%;BEACOPP组为90.9%(95%CI:88.7~93.1);HR=0.66, P=0.035。BrECADD组和BEACOPP组的4年OS分别为98.5%和98.2%;而且BrECADD组男性和女性1年后卵泡刺激素恢复率均显著提高(67%、89% vs. 24%、68%),且BrECADD组生育率更高。
2024 ASCO大会上公布的IMM01-04研究[12],是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玉琴教授及其团队开展,它是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Ⅱ期研究,旨在探讨替达派西普(IMM01)与替雷利珠单抗联合治疗在抗PD-1治疗失败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中的安全性和初步抗肿瘤活性。结果显示,33例患者疗效可评估,ORR为66.7%,CR率为24.2%,疾病控制率(DCR)为93.9%。45.5%的患者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分级≥3级,但无TRAE导致的死亡或永久停药。最常见的TRAE包括白细胞减少(51.5%)、血小板减少(42.4%)、贫血(36.4%)、中性粒细胞减少(36.4%)、淋巴细胞减少(30.3%)。未报告溶血事件。该研究表明,IMM01联合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在抗PD-1治疗失败的cHL患者中具有强大的抗肿瘤效果和良好的耐受性。
02、2024 CSCO指南最新推荐
难治/复发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参考文献:
1. Weili Zhao, et al. 2024 ASCO Oral Abstract Session LBA7003
2. Jeremy S, et al. 2024 ASCO oral #7012.
3. Jeong A Kim, et al. 2024 ASCO LBA 7005
4. Abramson JS, et al. EHA 2024 LBA 3438
5.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4
6. Ryan C. Lynch, et al. EHA 2024 P1127.
7. Michael Wang, et al.2024 EHA LBA 3439
8. 2024 ASCO Abstract 7007
9. 2024 EHA-S231
10. 2024 EHA Abstract: P1157.
11. 2024 ASCO LBA 7000
12. Yuqin Song, et al. 2024 ASCO Rapid Oral Abstract 7017
专家简介
宋玉琴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淋巴肿瘤内科副主任。
长期专注于淋巴瘤诊疗与转化研究,建立了淋巴瘤新药临床研究设计和基础快速转化体系。带领团队牵头/参与开展国内外临床注册研究200项,占中国淋巴瘤新药研发的75%以上,共计促成了二十一种抗淋巴瘤新药或新适应症获批。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专项子课题、省级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基金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发表SCI论文50余篇,影响因子超过 200 ,主译学术专著3部。
担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北京抗癌协会淋巴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顾问及秘书长,中国人体健康促进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肿瘤学会淋巴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四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