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6月22日至6月26日,第32届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 2024)大会在泰国曼谷顺利举办。作为血栓与止血领域的权威性学术组织,ISTH不仅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专家,更是推动了这一领域的边界不断扩展。在本届ISTH大会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汤兆明教授团队的数项研究荣获大会口头报告资格及最佳壁报奖(Top Poster Award),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其中,荣获最佳壁报奖的一项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凝血因子VII-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方法(VII-PT)”,可克服凝血因子VII对华法林的干扰,有效监测华法林抗凝水平。另一项口头报告OC57.4研究探索了一种名为凝块-纤溶波形分析(CFWA)的新型实验室检测方法,旨在评估其在甲磺酸萘莫司他(nafamostat mesylate)在抗凝和抗纤溶方面的监测效果。《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别编译了上述研究内容,并邀请汤兆明教授对研究成果进行深入解读。
研究简介
PB0067 | 新型凝血因子VII-凝血酶原时间测定(VII-PT)法可监测华法林抗凝水平
图1. 汤兆明教授获奖壁报#PB0067
研究背景
凝血酶原时间(PT)是用于监测华法林抗凝能力的主要实验室检测方法。凝血因子VII可以被华法林抑制,并由PT监测反馈,但对凝血酶的生成贡献很小。在凝血因子II/VII/IX/X中,由于凝血因子VII的半衰期最短,它反而成为华法林治疗起始阶段导致PT延长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经典的PT检测并不适合在华法林治疗起始阶段进行监测。通过添加富含凝血因子VII的血浆,一种修正后的新型检测方法(Fiix PT)可在不受凝血因子VII的情况下检测华法林对凝血因子II/X的影响,是PT的潜在替代方法。然而目前应用富含凝血因子VII的血浆存在挑战,包括生物安全问题以及采购的可及性问题,因此亟待开发可替代的手段。
图2. 使用PT监测华法林抗凝水平(A);中度、轻度凝血因子VII降低可使PT达到治疗范围(B);但只有极低水平的凝血因子VII才能减少凝血酶生成(C)
研究目的
针对现有血浆试剂的缺点,通过添加重组凝血因子VII构建一种新的VII-PT方法来监测华法林治疗,以代替富含凝血因子VII血浆(Fiix PT)的检测方法。
研究方法
在凝血活酶(法国PT试剂Stago)中加入足量的重组凝血因子VII,构建VII-PT测定法,并测定VII-PT特异性国际敏感指数(ISI)。评估VII-PT对凝血因子II/VII/X的敏感性。在患者服用华法林的第一个月内测定PT-INR、VII-PT-NR和凝血因子II/VII/X。
图3. 构建新的VII-PT测定法
研究结果
新建立的VII-PT测定法对凝血因子VII不敏感,受到凝血因子VII的干扰较传统PT方法小得多,而对凝血因子II/X的敏感性与PT方法相似。
图4. 新的VII-PT测定法受凝血因子VII的干扰小,对凝血因子II/X的敏感性与PT相似
图5. 新的VII-PT测定法延伸的NR参数受凝血因子VII的干扰小,对凝血因子II/X的敏感性与PT-INR相似
在华法林治疗1个月内的患者中,凝血因子VII的下降速度快于凝血因子II/X,并在首次治疗后第3天降至最低水平。由于凝血因子VII的波动,PT-INR在第2天达到治疗目标区间,但后续两天(第4、5天)超出目标区间上限(INR>3.0),其后再次回到目标区间。VII-PT-NR受凝血因子VII波动所造成的影响较小,在第3天达到治疗目标区间后持续维持在目标区间。
图6. 患者服用华法林的第一个月内测定PT-INR、VII-PT-INR和凝血因子II/VII/X
研究结论
本研究证实新建立的VII-PT测定法及其VII-PT-NR可克服凝血因子VII的干扰,是替代PT-INR监测华法林抗凝效果的潜在方法。
OC57.4丨采用CFWA评估甲磺酸萘莫司他的抗凝和抗纤溶作用
图7. 汤兆明教授在ISTH 2024 作口头报告
甲磺酸萘莫司他,作为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其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尽管主要用作抗凝血药物,但此药物亦展现出对凝血酶与纤溶酶的双重抑制作用。目前,针对甲磺酸萘莫司他的抗凝血和抗纤溶作用,尚无获得批准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能够同时进行有效监测。鉴于此,CFWA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方法,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同时评估抗凝与纤溶功能。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在于深入探索CFWA在评估甲磺酸萘莫司他抗凝与抗纤溶作用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
研究中在正常混合血浆(PNP)中加入甲磺酸萘莫司他,浓度范围为50~1000 ng/mL,然后进行CFWA检测,并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生成试验(TGA)和纤溶酶生成试验(PGA)进行比较。采用线性回归法分析CFWA参数与甲磺酸萘莫司他浓度之间的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来评价各检验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本研究在正常混合血浆(PNP)中添加了甲磺酸萘莫司他,浓度范围为50~1000 ng/mL,随后进行CFWA检测,并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生成试验(TGA)和纤溶酶生成试验(PGA)进行比较。进一步地,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CFWA参数与甲磺酸萘莫司他浓度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价各检验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经过研究,发现随着甲磺酸萘莫司他浓度的增加,显著延长了CFWA参数中的凝血时间和溶解时间(R2=0.998 P<0.0001;R2=0.983 P<0.0001)。其中,凝血时间与APTT具有相关性。当甲磺酸萘莫司他浓度超过200 ng/mL时,TGA无信号,无法与CFWA进行直接比较。此外,CFWA的溶解时间与PGA延迟时间呈相关性(r=0.994,P<0.0001)。进一步分析显示,凝血时间与溶解时间的比例随着甲磺酸萘莫司他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甲磺酸萘莫司他浓度超过500 ng/mL时,该比例趋于稳定,即达到“平台期”。
综上所述,CFWA参数中的凝血时间和溶解时间与甲磺酸萘莫司他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些研究结果为CFWA作为监测甲磺酸萘莫司他抗凝血和抗纤溶作用的方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专家访谈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本次会议上,您团队的一项研究探索了CFWA在评估甲磺酸萘莫司他的抗凝和抗纤溶作用中的价值,请您解读一下该研究。
汤兆明教授: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团队深入探讨了CFWA作为一种新型临床检测方法在监测甲磺酸萘莫司他抗凝和抗纤溶作用中的潜在价值。甲磺酸萘莫司他作为一种新型抗凝药物,显示出替代肝素的良好潜力,然而其同时具备的抗凝和抗纤溶效应使得现有的常规实验室检测手段(如APTT、全血活化凝固时间等)难以全面评估。值得注意的是,前期研究结果表明,CFWA在实验室环境中表现出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血液标本在离体后,于实验室环境下的稳定性足以支持CFWA的检测,且检测时间在2小时内对结果影响较小。此外,CFWA的检测重复性表现出色,经过为期10天的精密度检测,CFWA的变异系数(CV)保持在较低水平(<10%)。综合以上分析,相信CFWA是一种可靠且受外部干扰较小的实验室检测手段。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了CFWA与甲磺酸萘莫司他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数据显示,CFWA参数中的凝血时间(clot time,反映凝血效果)和溶解时间(lysis time,反映纤溶效果)均与药物浓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基于这些研究证据,未来可选取接受甲磺酸萘莫司他治疗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CFWA检测。CFWA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若在实际临床环境中能够展现相似的应用价值和效果,则将为同时评估甲磺酸萘莫司他的抗凝和抗纤溶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请谈一谈您团队在该领域的下一步研究计划?
汤兆明教授: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团队将致力于CFWA在脓毒症相关出凝血功能障碍中的监测。鉴于脓毒症患者在病程后期可能需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等体外循环治疗,甲磺酸萘莫司他等抗凝药物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这使得CFWA的监测价值得以凸显。脓毒症患者的出凝血异常特征常表现为高凝状态与低纤溶活性,这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所呈现的高凝与高纤溶易于混淆。目前,现有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主要侧重于凝血功能的评估,对于纤溶功能的监测尚存在不准确和不完善之处。CFWA在此方面则发挥了关键作用,它能够弥补现有监测手段的不足。因此,在脓毒症相关出凝血功能障碍的监测中,CFWA有望展现出更为突出的价值。
专家简介
汤兆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临床检验科 副教授
北卡罗来纳大学血液研究中心 博士后
中国湖北省实验医学协会 委员
主要工作方向:构建新的实验室技术,开发生物标志物和新的诊断方法,以帮助筛查、诊断凝血障碍和监测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