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半月谈:7月文献速递(上)

Cheng Zhan 发表时间:2024/8/1 17:48:29

引言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快速获取领域的最新进展?在这里,我们每月精选领域最新文献,聚焦热点话题,全方位解读血液疾病的新进展,助您站在疾病领域的最前线。让我们一同追踪最新动态,洞察科研趋势,探索血液世界的无限可能!敬请关注,每月与您不见不散!

 

01

英文标题:Significance of 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 in Adult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LL: A GRAAPH-2014 Study.

中文标题:MRD在成人Ph+ALL中的重要意义:GRAAPH-2014研究

期刊:J Clin Oncol. 2024 Jul 19:JCO2400272.

doi: 10.1200/JCO.24.00272.

影响因子:42.1

作者:Rathana Kim, PharmD, PhD,et al.

概 要

 

研究背景

 

近期的数据显示BCR::ABL1可能在Ph+ALL的其他造血谱系中也存在,被称为具有多谱系受累的Ph+ALL(CML样ALL),这种生物学异质性可能对临床管理产生影响。BCR::ABL1多谱系参与的证据对BCR::ABL1作为 Ph+ALL MRD的意义提出了挑战。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BCR::ABL1或B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T细胞特异性受体(IG/TR)基因marker作为微小残留病灶(MRD)的预后意义。

 

研究方法

 

GRAAPH-2014试验纳入264例18-59岁新诊断Ph+ALL患者,接受四个周期减低剂量的尼洛替尼治疗,随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每一疗程结束后进行BCR::ABL1和IG/TR的定量分析,对259名达到形态学完全缓解(CR)的患者进行了MRD反应的前瞻性监测。

 

研究结果

 

BCR::ABL1和IG/TR水平之间的差异可以归因于一部分患者体内存在BCR::ABL1阳性的非ALL细胞。至少出现两次不一致结果的患者归类为多谱系(multilineage),并非仅原始淋巴细胞性(Lymphoblast-only)。至少在有两个时间点数据的228名患者中,98名(43%)显示出不一致的MRD动态变化,定义为多谱系Ph+ALL。

 

基线特征:多谱系组和仅原始淋巴细胞组的年龄和性别等基线特征相似,但是中性粒细胞计数在多谱系Ph+ALL组中显著较高(3.9×109/L vs. 2.1×109/L;P<0.001)。

 

分子学反应方面:BCR::ABL1反应定义为多谱系Ph+ALL组患者在所有评价的时间点上达到BCR::ABL1<0.01%的比例显著低于淋巴细胞性ALL组(P<0.001)。IG/TR反应定义为两组间达到IG/TR<0.01%的比例相似,表明原始细胞的清除不受多谱系影响(P>0.05)。

 

预后分析显示,中位随访3.8年,两组无病生存期(DFS)相似(HR=0.83;95%CI:0.49-1.41;P=0.50)。OS也相似(HR=1.43;95%CI:0.75-2.73;P=0.28)。

 

IG/TR MRD≥0.01%在第2个治疗周期后与显著较低的DFS相关(HR=2.49;95%CI:1.40-4.40;P=0.002)。移植前未达到IG/TR分子缓解(<0.01%)的患者DFS事件风险高(HR=8.96;95%CI:3.55-22.6;P<0.001)。而移植前BCR::ABL1 MRD状态对DFS没有显著影响。

 

考虑到潜在治疗干预的最佳时机,第二个治疗周期后的MRD(MRD2)是最合适的时间点。白细胞(WBC)计数和IG/TR MRD2(≥0.01%)在多变量Cox模型中独立预测了更短的DFS。依据这两个指标构建一个危险分层模型,具有其中一个指标的患者定义为高危组,可以从强化治疗(如allo-HSCT)中显著获益。

 

研究结论

 

IG/TR MRD2是预测Ph+ALL患者生存和allo-HSCT获益的重要指标。WBC计数和IG/TR MRD2能够区分出受益于强化治疗(如allo-HSCT)的患者群体。这些发现支持在Ph+ALL的治疗策略中,将IG/TR MRD作为关键的预后和治疗决策工具。

 

02

英文标题:Efficacy of CAR T-cell therapy is not impaired by previous bispecific antibody treatment in large B-cell lymphoma

中文标题:CAR-T治疗在LBCL中的疗效不受既往双特异性抗体治疗的影响

期刊:Blood

doi: 10.1182/blood.2024024526.

影响因子:25.669

作者:Gilles Crochet et al.

概 要

 

研究背景

 

在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R/R LBCL)的治疗中,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和双特异性抗体(BsAbs)均表现出显著的疗效。随着BsAbs在更早线治疗中的应用探索,人们开始关注其是否会影响后续CAR-T细胞治疗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评估既往接受过BsAbs治疗的R/R LBCL患者在接受靶向CD19 CAR-T细胞治疗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本项回顾性、多中心研究纳入了47名在2018年至2023年期间接受靶向CD19 CAR-T治疗的R/R LBCL患者,所有患者在CAR-T治疗前均接受过BsAbs治疗。排除标准包括之前接受过CD19/CD3 BsAbs治疗的患者。

 

研究目的

 

评估在既往接受过BsAbs治疗的R/R LBCL患者中,CD19靶向CAR-T细胞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

 

基线特征:中位年龄65岁,89%为III或IV期,81%的组织学类型为非特指型(DLBCL NOS),既往中位治疗线数为3线。前期BsAbs治疗最佳客观缓解率(ORR)为46%,完全缓解率(CRR)为19%,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1个月,6个月PFS率为21%。

 

CAR-T治疗应答:最佳ORR为85%,CRR为43%,与既往对BsAb的应答状态无关。

 

生存数据:中位随访时间10.5个月,中位PFS为6.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未达到,1年PFS率为42%,1年OS率为55%。

 

对照组:通过1:1倾向评分匹配(PSM)分析,生成了一个42例的BsAb未暴露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BsAb暴露组的ORR更高,但CRR、1年PFS和1年OS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安全性数据:BsAb治疗中57%的患者发生CRS,CAR-T治疗后79%的患者出现CRS(6%为3级或以上),23%的患者出现ICANS(2%为3级或以上)。

 

研究结论

 

该研究显示,在既往接受过BsAbs治疗的R/R LBCL患者中,CAR-T细胞治疗仍然有效,并且与未接受过BsAbs治疗的患者相比疗效相当。先前对BsAbs的反应并不影响后续CAR-T细胞治疗的疗效,本研究为将来临床实践的治疗顺序决策提供了初步的数据参考。

 

然而,鉴于本研究的回顾性特点、较小的样本量以及治疗方案的异质性,这些结果需要通过更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尽管进行了PSM分析以控制混杂因素,但仍可能存在未知的偏差。

 

03

英文标题:Low dose lenalidomide versus placebo in non-transfusion dependent patients with low risk, del(5q)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SintraREV):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hase 3 trial

中文标题:低剂量来那度胺对比安慰剂在非输血依赖的低危、del(5q)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的比较(SintraREV):一项随机、双盲、3期试验

期刊:Lancet Haematol

doi: 10.1016/S2352-3026(24)00142-X.

影响因子:15.4

作者:María Díez-Campelo et al.

概 要

 

研究设计

 

这是一项随机、双盲、3期、多中心临床试验,由西班牙、法国和德国的22个研究中心(大学医院)进行。纳入年龄≥18岁、诊断为低危或中危-1的del(5q)MDS、非输血依赖性且既往无输血史、ECOG≤2分。入组患者以2:1的比例随机分配,以28天为一个周期,给予每天5mg来那度胺或安慰剂治疗,持续2年。

 

主要终点:从治疗开始到输血依赖的时间。

 

次要终点:红系和细胞遗传学反应、不依赖红细胞输注的时间、达到红系反应的患者基线至治疗结束时血红蛋白、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的变化、OS、无事件生存期(EFS)、安全性等。

 

研究结果

 

基线特征:研究共纳入61名患者,随机分配至来那度胺组(40名,其中2名未接受治疗)和安慰剂组(21名)。中位年龄72.2岁(四分位距 65.4-81.9),82%为女性,18%为男性。50%的患者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低危组,30%为中危-1。89%的患者为单独的del(5q),11%的患者del(5q)合并其他细胞遗传学改变。

 

疗效数据:中位随访时间为60.6个月(IQR 32.1-73.9),主要终点中位至输血依赖时间来那度胺组未达到,安慰剂组为11.6个月(95%CI:0.00-30.11),来那度胺显著降低了69.8%输血依赖的风险(HR 0.302,95%CI:0.132-0.692;P=0.0046)。
 

次要终点:红系反应:来那度胺组70%的患者达到红系反应,而安慰剂组无患者达到。

 

细胞遗传学反应:来那度胺组80%的患者获得细胞遗传学反应,其中70%为完全反应,而安慰剂组无患者达到。

 

血红蛋白水平:来那度胺组治疗结束时血红蛋白水平中位提高2.7 g/dL。

 

EFS:来那度胺组的EFS为6.9年(95%CI:3.4-10.3),安慰剂组为1.7年(0-4.2),来那度胺组的EFS显著优于安慰剂组(HR 0.466,95%CI:0.22-0.95;P=0.032)。

 

两组PFS和OS无显著差异。

 

安全性数据:血液学毒性方面,两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分别为64%(4级为3%)和19%(3级1例)。血小板减少两组分别为18%(≥3级为0)和0%。非血液学毒性方面,来那度胺组27%的患者出现皮肤疾病(主要是皮疹),其他常见不良事件包括便秘(18%)和腹部不适(13%),大多数为轻度(1-2级)。

 

严重不良事件:共报告19起严重不良事件,其中18起发生在来那度胺组,1起发生在安慰剂组,5起可能与研究药物相关。未发现与治疗相关的死亡。来那度胺组第二肿瘤发生高于安慰剂组,经研究者评价,来那度胺未显著增加患者第二肿瘤的风险。

 

研究结论

 

在贫血且不依赖输血的IPSS低危或中危-1 del(5q)MDS患者中,低剂量来那度胺显著延长了输血依赖的时间,实现了细胞遗传学和红系反应,提高了血红蛋白水平,延长了EFS,且安全性可控。对这些患者来说,早期治疗贫血可能改善疾病结局和生活质量。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崔沙沙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淋巴瘤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