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白血病与淋巴瘤的诊疗技术水平,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以及淋巴瘤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共同承办的“CSCO第八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于7月26日至28日在哈尔滨盛大举行。此次大会旨在为众多血液肿瘤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搭建一个深入学习与广泛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大会召开之际,《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别邀请了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易树华教授,围绕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与精彩分享。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罕见的B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常伴随多种并发症。首先请您介绍下在WM的诊治过程中,主要面临哪些挑战?
易树华教授: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罕见的以单克隆IgM为主要特征的惰性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现已被列入国家罕见病目录。在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对该疾病的认知及精确诊断存在难度。这要求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免疫分型、基因检测、发病部位及临床特点等,以进行全面评估。由于无法仅凭单一指标确诊,因此诊断过程尤为复杂和困难。
其次,目前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治疗选择缺乏固定模式。尽管存在一些推荐的治疗方案,但具体选择仍需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如临床、生物学特征及身体状况,来制定综合的治疗策略。这种多样性无疑给临床医生带来了显著的挑战,他们常常渴望获得一个清晰明确的推荐方案。然而,在面对这种罕见疾病时,医生必须根据每位患者的个体病情进行灵活而细致的调整,以确保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再者,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多为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合并症。在治疗过程中,如何将这些合并症的治疗方案整合到整体治疗计划中,是一个需要仔细权衡的问题。医生需要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尽量减少毒副作用,这对医生的疾病把控能力和综合权衡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综上所述,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在诊断、治疗以及患者管理等方面均存在诸多挑战,这要求医生必须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有效应对这些复杂多变的状况。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回顾过去一年,您认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治领域中最令人瞩目的进展是什么?这些进展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有何重要意义?
易树华教授: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作为一种罕见的惰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近年来在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众多新药与新靶点的发现与发掘,为该病症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首先,BTK抑制剂的引入,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治疗中展现了卓越疗效。当前,多款BTK抑制剂已成功上市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值得一提的是,伊布替尼与泽布替尼两款BTK抑制剂已被纳入医保报销范畴,无疑为患者带来了经济上的巨大福音,显著减轻了其治疗负担。
其次,BCL2抑制剂的研究亦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成为BTK抑制剂治疗失败后患者的重要备选方案。此外,新靶点的探索亦在持续进行,包括新一代非共价BTK抑制剂,其独特之处在于能够与BTK激酶非共价结合,不依赖于C481位点,为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同时,mTOR靶点等新兴靶点亦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再者,免疫治疗领域尤其是CAR-T疗法的进展,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尽管CAR-T疗法在多种病症中的疗效已获广泛认可,但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中的相关数据一直较为匮乏。然而,今年内涌现出的一些高质量研究,不仅填补了这一空白,还证实了CAR-T疗法在该病症中的显著疗效,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这一进展无疑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与期待。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能否分享一下中国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治方面的独特经验?这些经验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在国际上是否具有借鉴意义?
易树华教授:对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诊治,尽管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起步相对较晚,然而其发展速度却极为显著。首先,我国已建立了规范的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流程,为全国的同行提供了统一标准,以规范整个疾病的诊治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独特流程在国际上尚属首创,凸显了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卓越贡献与领先地位。
其次,在国际指南中,BTK抑制剂的持续治疗被视为重要的治疗方式。然而,鉴于长期应用药物往往伴随不良影响,因此若有可能应尽量避免药物的使用。中国的专家们已着手探讨有限周期治疗策略,即抑制剂治疗一年至两年后的停药方案。为明确和优化此策略,中国专家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包括与伊沙佐米、BR方案(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以及抗CD20单抗与激素组合的联合治疗等。这些治疗探索对领域的发展有着极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均致力于寻找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限定周期的治疗方案,以期能够减轻患者长期用药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中国学者在这一前沿领域中提供了举足轻重、不可忽视的贡献。
此外,中国学者在机制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单细胞测序等先进技术,多个研究团队发现了具有特征性的细胞类型,为克服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耐药性、推动其向可控可治愈疾病转变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向。在疗效评价方面,我们发现微小残留病(MRD)状态是评估疗效的优良指标,能够显著提高缓解评估的精确度。这一发现使中国在疗效评价领域走在了国际前列。展望未来,中国学者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将会愈发显著,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且充满希望。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如何看待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治领域的未来发展?在未来的几年里,您认为哪些领域将成为研究热点或创新点?中国将如何在全球WM诊治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易树华教授: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诊疗领域,凭借中国患者的坚定支持与深厚信任,我国后来居上,已深入展开了众多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当前正积极推进的分子分析研究,预示着在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诊断的精确性和便利性,为患者带来更加优质的诊断服务。
第二个重要方面是联合治疗的深入探索,例如更加侧重于优化与组合方案的挖掘。其中,一种新颖的包含来那度胺组合方案尤为值得关注,已展现出不俗的治疗潜力,且目前在国际上尚无报道。在未来针对复发难治性患者的治疗中,新药尝试与组合方案将拥有广阔的探索空间,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多样的治疗选择。
更进一步地,我们怀揣着一个更为宏大的愿景,即力求将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这一传统上被视为不可治愈的疾病转变为可治愈性疾病。期望患者在经过一段时期的治疗后,能够达成一个长达5至6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无病生存期,并在这段宝贵的时光里,享受到无需药物干预的“drug holiday”。这无疑是一个极其令人向往的愿景,我们更是热切期盼“drug holiday”的持续时间能够尽可能地延长,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对于晚期患者而言,中国目前拥有丰富的细胞治疗手段,除了商业化的CAR-T疗法外,还有众多研究性质的CAR-T疗法可供选择,且价格相对更为亲民。这些治疗手段为晚期患者乃至疾病转化患者提供了宝贵的治疗机会,让许多原本看似无望的患者重燃了治愈的希望。随着对疾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与不断突破,我们坚信现有的诊疗困境终将得以克服。
专家简介
易树华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淋巴肿瘤诊疗中心病区主任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惰性淋巴瘤研究中心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委员、学术秘书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首届常务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工作组组长
中国滤泡性淋巴瘤工作组副组长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
中国实验血液学会血液免疫学组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医疗健康学会血液学专委会第一届委员
天津市血液与再生医学会理事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执笔撰写多个淋巴瘤诊治指南与专家共识
国际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专家共识起草专家
《中国肿瘤临床》《白血病・淋巴瘤》《Blood and Genomics》杂志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