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白血病与淋巴瘤的诊疗技术水平,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以及淋巴瘤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共同承办的“CSCO第八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于7月26日至28日在哈尔滨盛大举行。此次大会旨在为众多血液肿瘤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搭建一个深入学习与广泛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大会召开之际,《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别邀请了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黄河教授,围绕细胞免疫治疗技术这一前沿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与精彩分享。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随着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的发展,新型细胞免疫治疗在治疗血液肿瘤和实体瘤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与既往的细胞免疫治疗相比,新型细胞免疫治疗有哪些创新之处?这些创新是如何提高治疗效果的?
黄河教授:在本次CSCO第八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上,细胞免疫治疗被确立为核心议题之一,其重要性在医学领域内得到了充分彰显。这一议题不仅凸显了细胞免疫治疗的前沿地位,还进一步强调了其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关键作用,展现了其在未来医学发展中的巨大潜力。经过十多年的深入探索与实践,通过对免疫细胞的精心工程化改造,细胞免疫治疗已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治疗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成功推出了11款细胞免疫治疗药物,其中中国有5款靶向CD19和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产品上市。这些药物广泛应用于复发/难治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白血病的治疗中,其卓越的临床疗效与巨大潜力已得到相应验证。
在探索新型细胞免疫治疗的征途上,力求在既有药物的基础上寻求疗效与安全性的双重飞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移植中心在此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针对新靶点的研究,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我们知道,靶向CD7的CAR-T细胞疗法成功地为T细胞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ALL)、T细胞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及部分表达CD7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带来了福音。我们团队在CD7 CAR-T细胞疗法领域的研究成果已于今年成功刊登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将CD7 CAR-T细胞疗法与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ID-HSCT)相结合,采用序贯的“一体化”治疗策略,能够安全有效地缓解疾病。
另外,如何更有效地提升现有细胞免疫治疗药物的效能,以达成更高的缓解率和更低的复发率,这是创新研究的核心所在。我们可以借助合成生物学与基因编辑等先进技术,对药物作用通路进行精准改造,从而显著提升其治疗效果。在此方面,国内的研究者们已经进行了诸多富有创新性的尝试,展现出非凡的创新力与执行力,共同推动着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蓬勃发展。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创新精神,不断推动新型细胞免疫治疗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医疗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新型细胞免疫治疗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过程中充满了挑战。您能否分享一下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针对这些挑战,您和您的团队采取了哪些策略来推动临床转化的进程?
黄河教授:新型细胞免疫治疗旨在解决当前细胞治疗领域面临的难题及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基础研究推动临床转化的方式实现疾病领域内的治疗突破。在此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将临床问题提炼为科学问题。当前,临床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并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最终目标是探索出根治性的治疗方案,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之路充满了重重障碍和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克服。
另一关键步骤在于,完成符合临床需求的药物设计后,需获取临床认证,包括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双重确认。通常,药物必须经历严谨的临床研究阶段,随后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详尽的申报材料,历经层层审核,直至最终成功上市。这一过程不仅漫长且复杂,而且对资源的需求极为庞大。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挑战,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仍应始终秉持乐观的精神,通过中国医生与本土创新企业之间紧密无间的合作,中国细胞免疫治疗技术有望迈入崭新高度。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新型细胞免疫治疗的适应症和患者选择是临床应用中的关键问题。您能否介绍一下,目前新型细胞免疫治疗主要适用于哪些类型的肿瘤和患者群体?您认为未来在新型细胞免疫治疗领域,有哪些研究方向是值得关注的?
黄河教授:截至目前,已上市的细胞免疫治疗药物主要聚焦于B系血液肿瘤领域,涵盖白血病、淋巴瘤等,主要针对特定的细胞表面标志物,如BCMA和CD19,通过特异性结合这些标志物,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然而,需明确的是,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种类繁多,其中还包含髓系白血病及T系血液肿瘤等类型。在中国,针对T系血液肿瘤,目前已有诸多药物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或取得临床试验许可(IND),这些药物主要靶向CD7或CD5。同时,针对髓系血液肿瘤,CD123和CD38等新型靶点已被证明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相关药物的研究正在积极推进,部分药物已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展现出良好的前景。
在药物开发的过程中,安全性和有效性是评估药物能否进入临床应用的关键因素。当新型药物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便有望进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上市前临床研究阶段。目前,中国众多处于IND阶段的药物正积极寻求审批通过,以期早日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不仅有利于加速新药的研发进程,也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和技术的持续进步,未来我们有望目睹更多创新与高效的治疗手段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这些崭新的治疗方法不仅为患者点亮了新的希望之光,更将有力推动整个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蓬勃发展。
专家简介
黄河 教授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学家
浙江省特级专家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血液学研究所所长
干细胞与细胞免疫治疗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良渚实验室“血液与免疫疾病方向”首席科学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髓移植中心主任
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
第三届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亚洲细胞治疗组织副主席
亚太国际骨髓移植组织国际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欧洲骨髓移植组织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华骨髓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等学术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