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倩教授详述新诊断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标准治疗模式与未竟需求丨CSCO第八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

血液时讯 发表时间:2024/8/2 17:38:54

编者按: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白血病与淋巴瘤的诊疗技术水平,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以及淋巴瘤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共同承办的“CSCO第八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于7月26日至28日在哈尔滨盛大举行。此次大会旨在为众多血液肿瘤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搭建一个深入学习与广泛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大会召开之际,《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别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江倩教授,围绕新诊断CML患者的治疗模式及未竟需求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与精彩分享。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目前新诊断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标准治疗模式?与过去相比,有哪些显著的变化或改进?个体化治疗在疾病管理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江倩教授: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的血液恶性肿瘤,近年来在治疗上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临床上已有多种高效的治疗药物可供选择。在临床实践中,各国普遍采用一代及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作为CML治疗的标准方案。然而,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是一项复杂的决策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首先,患者的年龄、并存疾病、疾病危险度等临床特征是制定治疗方案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例如,年轻患者可能更适合使用具有长期疗效和较低副作用的药物,而老年患者或有严重合并症的患者可能需要更为温和的治疗方案。此外,患者的基因型、疾病阶段以及对治疗的预期反应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此外,医疗专业人员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还需充分了解药物可能引发的毒副作用,包括血液学和非血液学毒性,以及可能的长期并发症。同时,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也是一个现实且必要的考量,因为不同药物的价格差异可能对患者的治疗选择产生影响。

 

尽管当下患者拥有较为广泛的药物选择空间,但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则需要临床医生全面权衡所有相关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治疗方案均能保证成功。即便治疗方案与患者情况相匹配,也可能出现治疗不耐受、治疗失败或耐药等情况。因此,治疗过程中的密切监测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存在高耐药风险及不耐受可能的患者,应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
 

总之,CML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治疗药物的特性,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持续监测,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在演讲中提到了CML治疗中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具体来说,您认为目前CML患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我们应如何通过研究和临床实践来解决这些挑战?

 

江倩教授:在CML的治疗领域,虽然现代医学已提供了多种有效且可及性良好的治疗药物,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挑战。药物在有效性方面未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或在安全性方面无法让部分患者承受,这是目前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这些挑战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可能导致患者中断治疗,也是当前临床医学领域尚未充分满足的需求。

 

药物耐药性是CML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产生可能与基因突变、药物代谢差异、药物吸收不良等多种因素有关。大约有20%至30%的患者,特别是那些处于疾病慢性期的一线患者,可能会遇到药物耐药性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包括基因检测在内的全面检查,以识别可能对特定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突变。同时,医生还应考虑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药物不耐受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也可能导致部分患者无法持续治疗,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为药物不耐受。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有些患者可能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为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医生应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并存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并根据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治疗方案。

 

针对这些问题,医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治疗前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明确告知可能面临的风险和不良反应,以及应对策略。其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药物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耐药性和不耐受问题。CML的治疗还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包括血液科医生、药剂师、影像科等,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和护理。同时,鼓励对新药物和新治疗方法的研究,以解决现有治疗药物的局限性,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展望未来,您认为CML治疗的发展方向会是怎样的?有哪些新兴的治疗方法或策略您认为将对CML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重大影响?

 

江倩教授:在CML的治疗中,靶向药物的使用已成为标准治疗手段,它们通过特异性地抑制疾病相关的分子靶点,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然而,这些药物往往需要长期服用,患者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慢性且持续性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但不限于胃肠道反应、水肿、肌肉痉挛以及肝肾功能损害等。更严重的是,部分药物还可能引发心血管或肺部等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耐受性,甚至可能导致剂量调整或治疗中断。
 

鉴于此,探索哪些患者能够在不牺牲疾病控制有效性的前提下安全停药或成功减量,已成为未来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患者的疾病状态、药物反应和个体差异进行深入的评估和监测。此外,通过精准医学的方法,识别可能预示良好停药结果的生物标志物,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展望未来,CML治疗的发展将主要聚焦于两大方向:首先是停药与减量策略的优化。随着对疾病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理解,以及对患者个体差异的精准评估,未来的治疗有望更加个性化,旨在实现在保持疾病控制的同时,减少药物暴露,降低长期毒性风险。其次是耐药机制的攻克。尽管当前已有的TKI药物展现出较高的治疗有效性,但耐药性仍是CML治疗中的一大挑战。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揭示耐药性的分子机制,并开发出能够克服耐药性的药物,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同时,未来的治疗还需要关注安全性更高、耐受性更强的新型药物的研发,以期为那些对现有药物不耐受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机会。

 

总之,CML的治疗正朝着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深入研究疾病生物学、药物作用机制和患者个体差异,未来的治疗将更加注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健康。同时,新药物和新策略的开发将为克服当前的治疗挑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专家简介

江倩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血液科副主任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 副院长
 

国际CML基金会国家代表委员会成员

国际白血病及相关疾病比较研究协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白血病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白血病分会 主任委员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崔沙沙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白血病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