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半月谈丨8月文献速递(上)

血液时讯 发表时间:2024/8/22 11:45:20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快速获取领域的最新进展?在这里,我们每月精选领域最新文献,聚焦热点话题,全方位解读血液疾病的新进展,助您站在疾病领域的最前线。让我们一同追踪最新动态,洞察科研趋势,探索血液世界的无限可能!敬请关注,每月与您不见不散!

 

01

英文标题:Isatuximab plus carfilzomib–dexamethasone versus carfilzomib–dexamethasone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 multiple myeloma (IKEMA): overall survival analysis of a phase 3,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中文标题:Isatuximab联合卡非佐米-地塞米松对比卡非佐米-地塞米松用于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R/R MM):3期、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研究的OS分析(IKEMA研究)

期刊:Lancet Haematol

doi.org/10.1016/ S2352-3026(24)00148-0

影响因子:15.4

作者:Kwee Yong et.al

 

概 要

 

研究背景

IKEMA研究既往公布的数据显示,与使用卡非佐米-地塞米松(Kd)相比,Isatuximab联合Kd方案可以延长R/R MM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本次更新数据的目的是报告IKEMA试验的总生存期(OS)分析结果,并评估Isa-Kd方案 vs. Kd方案治疗MM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研究纳入年龄在18岁或以上,复发和/或难治,ECOG≤2分,疾病可测量的MM患者。

 

患者以3:2随机分配至Isatuximab联合卡非佐米-地塞米松治疗组(Isa组)或卡非佐米-地塞米松组(对照组),以28天为一个周期。

 

Isa组的患者在周期1的第1、8、15和22天,以及随后周期的第1和15天接受Isatuximab 10 mg/kg静脉注射,卡非佐米在周期1的第1和2天予以20 mg/m²的剂量静脉注射,在周期1的第8、9、15和16天以及随后周期的第1、2、8、9、15和16天予以56 mg/m²的剂量静脉注射。地塞米松以20 mg的剂量在第1、2、8、9、15、16、22和23天通过静脉或口服给药。治疗持续到疾病进展、不可接受的毒性或患者要求停止研究治疗。

 

主要终点:PFS,关键次要终点包括ORR、CRR、伴MRD阴性的≥VGPR率、OS、PFS2等。

 

基础特征

研究于2017年11月15日至2019年3月21日纳入302名患者。179名(59%)进入Isa组,123名(41%)对照组。研究截至2023年2月7日,中位随访时间为56.61个月(IQR 54.90-58.02),Isa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2名(24%)和7名(6%)患者仍在接受指定治疗,分别有81名(45%)和66名(54%)患者因疾病进展而停止治疗,有24名(13%)和22名(18%)患者因不良事件而停止治疗。

 

约25%的患者在基线时存在高危细胞遗传学特征。两组中位既往治疗线数为2线(范围1-4),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对来那度胺难治。Isa组的中位治疗持续时间比对照组长(94.0周 vs. 61.9周)。

 

疗效数据

OS分析:在研究截止时,ITT人群中发生了138例OS事件:Isa 79例(44%),对照组59例(48%)。Isa组的OS未达到(NR;95%CI 52.17-NR),对照组为50.60个月(95%CI:38.93-NR)。HR 0.855(95%CI:0.608-1.202;名义单侧P=0.18)。48个月时的OS率在Isa组为59.7%(95%CI:52.0-66.7),对照组为 52.2%(95%CI:42.7-60.8)。

 

 

至下一线治疗时间(TTNT)分析:两组分别有89名(50%)和81名(66%)患者在停止研究治疗后接受了后续的抗骨髓瘤治疗。其中分别有 26名(29%)和51名(63%)接受了抗CD38药物治疗。Isa导致TTNT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延迟,两组的中位TTNT分别为43.99个月(95%CI:31.31-NR)和25.00个月(95%CI:17.94-31.31)[HR 0.583 (95%CI:0.429-0.792),名义单侧P=0.0002]。

 

PFS2分析:两组的PFS2分别为47.18个月(95%CI:38.97-57.92)和 32.36个月(95%CI:23.13-40.02)[HR 0.663(0.491-0.895),名义单侧P=0.0035]。

 

安全性数据

不良事件导致停药在两组分别为24名(14%)和22名(18%)。导致剂量减少在两组分别为143名(81%)患者[包括100名(57%)≥3级事件]和97名(80%)[包括70名(57%)≥3级事件]。分别有12名(7%)患者和6名(5%)患者在研究治疗期间出现了致命的不良事件。

 

对研究未能获得OS差异的主要分析

 

后续治疗的影响:两组患者接受后续治疗的比例及后续抗CD38单抗治疗的比例显著不平衡,导致干扰了对OS的观察。
 

研究设计的局限性:在当前分析时,两组的OS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4%和48%,该研究的OS分析不是事件驱动的。且研究设计时没有预设足够的统计能力来检测OS的差异,因此未能达到预设的统计学阈值。此外开放标签设计也是一个局限性。

 

MRD状态:MRD阴性的患者无论在哪个治疗组中,都有更长的OS。Isa组患者达到MRD阴性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34% vs. 15%)。

 

02

英文标题:Efficacy and safety of bendamustine‐containing bridging therapy in R/R LBCL patients receiving CD19 CAR-T‐cells

中文标题:含苯达莫司汀的方案用于R/R LBCL患者CD19 CAR-T治疗前桥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期刊:HemaSphere

https://doi.org/10.1002/hem3.86

影响因子:12.1

作者:Gloria Iacoboni et.al

 

概 要

 

研究背景

在CAR-T细胞治疗时,高肿瘤负荷会增加严重毒性的风险并降低治疗后的疗效,因此在白细胞采集后至CAR-T细胞制备期间进行桥接治疗(BT)以控制疾病进展是重要步骤。含苯达莫司汀的治疗方案是一种潜在的BT选择。本项回顾性、多中心研究旨在评估该药物作为BT给药时是否对CAR-T治疗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方法

研究纳入来自欧洲六家中心的、2019年2月至2022年9月期间接受了白细胞采集后系统性桥接治疗,排除仅接受类固醇/放疗及单采前有苯达莫司汀暴露史的患者。患者被分为含苯达莫司汀方案组(Benda组)和其他方案组(no-Benda组)。

 

基线特征

研究纳入243名符合条件的患者,其中62名(26%)患者接受了含苯达莫司汀的方案,181名(74%)患者接受其他方案桥接治疗。Benda组和no-Benda组的患者基线特征大致平衡。整个队列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1.4个月(95%CI:20-25)。

 

桥接治疗反应

Benda组CRR更高,但没有统计学差异(10% vs. 4%,P=0.09)。No-Benda组患者桥接治疗后疾病进展比例更高,为62%,而苯达莫司汀组的进展率为45%(P=0.02)。

 

CAR-T后疗效

两组ORR相似(73% vs. 68%),Benda组CRR更高(62% vs. 45%,P=0.042)。接受axi-cel治疗的Benda组和No-Benda组CRR分别为70%、53%,P=0.12,而tisa-cel治疗的两组CRR分别为44%、36%,P=0.70。

 

然而,鉴于本研究的回顾性特点、较小的样本量以及治疗方案的异质性,这些结果需要通过更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尽管进行了PSM分析以控制混杂因素,但仍可能存在未知的偏差。

 

生存分析

所有患者的中位PFS为4.9个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HR=0.84,P=0.35)。中位OS为16.46个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HR=0.79,P=0.29)。

安全性

两组在≥3级CRS和≥3级ICANS的发生率上相似,分别为6% vs. 6%(P=0.79)和15% vs. 17%(P=0.68)。严重感染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也相似。

 

CAR-T扩增

两组淋巴细胞计数和中位达峰时间、CAR-T细胞扩增峰值和中位达峰时间以及AUC0–28均无统计学差异。

 

研究结论和分析

苯达莫司汀桥接与非苯达莫司汀组表现出相似的安全性和长期生存,证实了苯达莫司汀桥接的可行性。但其回顾性设计和接受BR或R-Pola桥接治疗患者数量较少的问题限制了对特定治疗方案的分析。未来研究方向需要进行ITT人群的更大规模研究证实。

 

03

英文标题:Anti-BCMA/GPRC5D bispecific CAR-T cells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a single-arm,single-centre, phase 1 trial

中文标题:抗BCMA/GPRC5D 双特异性CAR-T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单臂、单中心1期研究

期刊:Lancet Haematol

https://doi.org/10.1016/S2352-3026(24)00176-5

影响因子:15.4

作者:周典、孙乾、夏洁云(第一作者)、李振宇、徐开林、张鸿声(通讯作者)

 

概 要

 

研究背景

抗BCMA CAR-T细胞疗法治疗R/R MM疗效卓越,但BCMA的变异性或丢失带来治疗的挑战。为了克服BCMA的限制并增强CAR-T的活性,研究团队开发了抗BCMA/GPRC5D双特异性CAR-T。

 

研究方法

这项单臂、1期研究(NCT05509530)在中国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研究招募了18至75岁的R/R MM患者,ECOG评分0至3分。在剂量递增阶段,以每公斤体重0.5×10⁶、1.0×10⁶、2.0×10⁶和4.0×10⁶ CAR-T细胞的剂量给予抗BCMA/GPRC5D双特异性CAR-T细胞,并在剂量扩展阶段加入了选定剂量的患者。

 

主要终点是安全性,包括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和最大耐受剂量(MTD)。次要终点评估了抗BCMA/GPRC5D双特异性CAR-T的疗效,包括MRD阴性率和ORR。

 

研究结果

2022年9月1日至2023年11月3日共入组24名患者,其中21名患者接受了抗BCMA/GPRC5D双特异性CAR-T细胞输注。中位随访时间为5.8个月(IQR 5.2–6.7)。中位年龄为62岁(IQR 56–67)。8名(38%)患者为男性,13名(62%)为女性。在4.0×10⁶/kg的剂量时,有2名患者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其中1名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这被认为与研究治疗无关)。最大耐受剂量确定为2.0×10⁶/kg

 

最常见的3级或更严重不良事件是血液学毒性,发生在19名(90%)患者中(除淋巴细胞减少症外)。71%(15名)患者出现了CRS,均为1-2级。在4.0×10⁶ CAR-T/kg的1名患者中观察到1例1级ICANS。在接受0.5–2.0×10⁶/kg患者中,未观察到ICANS或3级及以上的毒性。

 

ORR为86%(18/21),其中13例(62%)患者达到CR及以上,17例(81%)获得MRD阴性。在接受2.0×10⁶/kg的12例患者中(3例在剂量递增阶段,另外9例在剂量扩展阶段),ORR 92%(11/12),其中9例(75%)患者达到CR及以上的缓解。

 

研究结论

抗BCMA/GPRC5D双特异性CAR-T在R/R MM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

 

04

英文标题:The PI3Kδ inhibitor zandelisib on intermittent dosing in relapsed/refractory follicular lymphoma: Results from a global phase 2 study

中文标题:PI3Kδ抑制剂zandelisib治疗复发/难治滤泡性淋巴瘤:全球2期研究的结果

期刊:HemaSphere

DOI: 10.1002/hem3.138

影响因子:12.1

作者:Andrew D. Zelenetz et al.

 

概 要

 

研究背景

 

抑制PI3Kδ通路是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然而,持续的PI3Kδ抑制可能导致T调节细胞(Treg)的失调,导致类似自身免疫的毒性和慢性淋巴细胞抑制继发感染。毒性有时出现较晚且往往持续很长时间。zandelisib是一种口服的PI3Kδ抑制剂,本研究调整给药方式为间歇给药,旨在评估zandelisib治疗R/R FL患者是否能在降低不良反应的同时维持疗效。

 

研究方法

 

本研究起初设定为连续给药(CS组)对比连续给药8周后改为间歇给药(IS组),由于1b期研究的成熟数据表明,间歇给药的耐受性优于连续每日给药,且疗效不降低,因此CS组停止招募,该组正在进行的患者改为间歇给予zandelisib,所有新患者仅纳入IS组。

 

给药方式为初始进行每日给药60mg,共8周,之后进行间歇给药,连续给药7天以达到持续血浆浓度高于PI3Kδ抑制的IC90,随后停药21天(1周用于zandelisib血浆清除,2周用于Treg再增殖)。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不能耐受。

 

主要疗效终点是客观缓解率(ORR),关键次要疗效终点包括缓解持续时间(DOR)、PFS、OS,安全终点包括AEs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严重AEs、特别关注的不良事件(AESIs)和死亡。

 

研究结果

 

本研究报告了121例FL患者接受间歇给药方式的疗效和安全性。既往治疗的中位线数为3线(范围2-8线),45%的患者疾病难治。ORR为73%(95%CI:63.9-80.4),CR率为38%(95%CI:29.3-47.3),中位DOR为16.4个月(95%CI:9.5-NR)。中位随访14.3个月(范围1-30.5),中位PFS为11.6个月(95%CI:8.3-NR)。

 

21名患者(17%)因不良事件而停止治疗。3-4级相关毒性包括6%的腹泻、5%的肺部感染、3%的结肠炎(通过活检或影像学确诊)、3%的皮疹、2%的AST升高和1%的非感染性肺炎。

 

研究结论

 

zandelisib 在R/R FL患者中实现了较高的持久缓解率。间歇给药使得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这支持对zandelisib单药以及联合方案治疗惰性B细胞恶性肿瘤的探索。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王一铭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血液肿瘤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