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在朱军教授的带领下,成为淋巴瘤新药研发的领军力量。今年,该团队又有哪些创新成果将照亮淋巴瘤患者的治疗之路?他们是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智慧的?同时,中国在新药研发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又将如何转化为提升淋巴瘤治疗水平的动力?在第十二届陆道培血液病学术论坛上,《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朱军教授,进行了一场深度专访。访谈中,朱军教授不仅回顾了中国抗淋巴瘤新药研发领域的辉煌历程,更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视角,展望了这一领域未来的无限可能。让我们一同聆听朱军教授关于中国抗淋巴瘤新药发展的精彩解读与独到见解。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所领导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团队在淋巴瘤领域开展了众多临床研究。请问今年有哪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向我们介绍?同时,能否分享一下在这些研究过程中积累的中国经验或北肿经验?
朱军教授:近十余年间,中国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尤其是抗淋巴瘤新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全国医疗界同仁携手并进,致力于推动抗淋巴瘤新药开展广泛的临床试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作为该领域的先锋,专注于淋巴瘤新药研发及应用的深耕细作,与全国同行紧密合作,共同推进了多项淋巴瘤新药的临床研究项目。在此过程中,不仅锤炼出了一支具备国际视野与专业素养的淋巴瘤专科团队,还成功运用国际标准与先进方法,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国际规范的临床试验,确保了临床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可信性及可追溯性,使中国的新药临床试验成果能够经得起国际同行的严格审视与认可。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为主导的新药研发项目,其成果已跨越国界,获得美国相关机构的批准,并成功在美国市场上市,这标志着中国淋巴瘤新药研发实力与国际接轨,实现了质的飞跃。因此,相较于新药成功进入临床应用,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这一历程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临床试验队伍的整体能力提升,为中国医药创新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淋巴瘤新药研发的具体成就上,自2014年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西达苯胺作为中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1.1类新药成功上市以来,我国淋巴瘤治疗领域的新药研发便步入了快车道。近年来,包括小分子JAK抑制剂、双特异性抗体以及CAR-T细胞疗法在内的多种创新药物相继问世,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淋巴瘤患者的治疗选择,为患者带来了更多希望与福音。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国医药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也彰显了我国在全球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的重要地位。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认为中国在抗淋巴瘤新药研发方面有哪些优势和挑战?在未来的学科和医院发展中,应如何利用这些新药来更好地助力提升综合水平?
朱军教授:中国的淋巴瘤诊疗领域,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长期以来确实存在显著差距。然而,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间,这一领域已实现了显著的改善与进步,涵盖诊断技术的革新、治疗手段的多样化以及诊疗规范遵循度的提升等多个维度。这些进步得益于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交流与学习,以及中国医疗体系内持续的努力与探索。
尤为重要的是,抗淋巴瘤新药的临床试验与快速上市,为中国患者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治疗选择。这些新药不仅采用中国本土化的应用策略,还通过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极大地惠及了广大患者群体。随着新药种类的日益丰富与上市速度的加快,以及国外新药引进周期的缩短,加之中国本土自主研发新药能力的迅速提升,淋巴瘤患者面临的治疗选择更加广泛,生存与治愈的希望也随之大幅增强,这无疑令人倍感鼓舞。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淋巴瘤诊疗领域仍存在一定差距。此外,鉴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医疗资源与发展水平不均的现状,如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严格执行规范化的诊断与治疗原则,加强监管与改进,以确保更多患者能够获得同质化、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关注重点。
综上所述,随着新药研发的不断推进、治疗效果的持续提升以及医疗队伍建设的日益加强,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淋巴瘤患者的治疗前景将更加光明,其生存质量与生命尊严将得到更加坚实的保障。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认为未来中国抗淋巴瘤新药研发的方向和重点应该是什么?在新药研发过程中,我们应如何平衡创新与患者需求?如何结合中国患者的特定需求,开发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朱军教授:中国以其庞大的人口基数为特征,承载着众多疾病患者,其中淋巴瘤患者群体亦颇为众多,涵盖T细胞淋巴瘤、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及结外淋巴瘤等多种类型。面对这一现状,如何紧密结合中国国情,特别是关注老年患者群体的实际需求,开发出既经济可及又高效安全的抗肿瘤药物,成为亟待解决的医学与社会问题。这要求我们在新药研发过程中,不仅要追求创新,更要注重经济学因素,确保新药价格合理,让患者尤其是经济负担较重的患者能够负担得起,实现真正的“普惠医疗”。
同时,促进新药研发与临床应用的有机结合,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安全、有效的应用体系,以总结并推广符合中国实际的淋巴瘤治疗经验。在此过程中,提升公众特别是患者对新药临床试验的认知与理解至关重要。应通过科普教育,增强患者对临床试验科学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他们意识到参与临床试验不仅是个人健康管理的积极态度,更是推动医学进步、惠及广大患者群体的共同责任。
此外,鉴于中国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需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与普及,确保基层及边远地区的患者也能享受到规范化、标准化的淋巴瘤诊疗服务。这包括加强基层医生培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建立转诊与远程会诊机制等,以全面提升全国淋巴瘤诊疗水平。
提高中国淋巴瘤患者整体生存率和治愈率,不仅是对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全体医患共同努力的方向。在这一征途上,医患双方应成为并肩作战的战友,增进相互理解与支持,形成合力。唯有在全社会广泛关注与参与下,通过医患双方的紧密配合与不懈努力,方能逐步克服重重困难,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专家简介
朱军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
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监事会副监事长
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北京癌症康复会会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肿瘤学专家委员会委员血液肿瘤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