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红梅教授:淋巴瘤治疗迎来精准医疗新纪元

血液时讯 发表时间:2024/9/2 11:28:30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跃进与对淋巴瘤机制的深入洞察,传统化疗正逐步让位于精准靶向与免疫治疗的新篇章。创新药物如雨后春笋,为淋巴瘤患者量身打造个性化治疗路径,开启了疾病管理的新纪元,预示着更加光明、高效的治疗前景。在第十二届陆道培血液病学术论坛上,《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景红梅教授,深入剖析我国淋巴瘤治疗现状,探讨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共谋领域发展新篇章。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近年来,淋巴瘤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请问有哪些新兴药物或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关注?

 

景红梅教授:在淋巴瘤治疗的漫长演进历程中,过去的数十年间,化学疗法曾作为主流治疗手段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与对疾病机制的深入理解,淋巴瘤的治疗策略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逐步向更为精准、高效且副作用更低的方向迈进。当前,从传统的细胞毒性化疗转向针对特定分子靶点的精准治疗的改变,为淋巴瘤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纪元。
 

以CD20单克隆抗体为先驱,一系列创新药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包括抗体偶联药物(ADCs)、双特异性抗体等,它们通过精准识别并攻击癌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损害。此外,免疫调节药物的引入,同样协助淋巴瘤的治疗体系的完善。这些药物的广泛应用,无疑为患者提供了更为丰富、个性化的治疗选择,进一步推动了淋巴瘤治疗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在这些治疗进展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针对B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抑制剂,如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的出现,标志着淋巴瘤治疗进入了一个精准靶向的时代。目前,我国已批准上市四款BTK抑制剂,分别是伊布替尼、阿可替尼、泽布替尼和奥布替尼,它们各自在特定的适应症中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淋巴瘤治疗领域的这一系列创新与突破,不仅体现了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更彰显了人类对于战胜这一顽疾的坚定信念与不懈努力。未来,随着对淋巴瘤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新型治疗技术的不断涌现,我们有理由相信,淋巴瘤患者将拥有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迎来更加光明的健康前景。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淋巴瘤的综合治疗中,如何平衡放化疗、生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景红梅教授:在面对新确诊的淋巴瘤患者时,建议实施个体化的精准治疗策略,基于每位患者独特的临床背景与病情状况而量身定制治疗方案。首先,需全面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包括年龄、体能状态、合并症以及基础疾病等,以判断其治疗耐受性。这一过程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与执行。
 

对于高龄患者,尤其是年龄超过80岁的群体,鉴于其生理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对治疗的耐受性相对较弱,倾向于采取更为温和的“轻化疗”治疗方式。具体而言,尽量减少化疗药物的剂量与频次,以降低治疗相关的毒副作用,同时积极探索并优先考虑免疫治疗及小分子靶向药物等新型治疗手段。这些疗法能在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达到有效控制病情的目的,从而实现轻化疗或去化疗的治疗理念。
 

相反,对于年轻且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若疾病进展迅速,则倾向于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策略。此时,化疗可与新兴药物联合使用,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以期通过多途径、多靶点的联合作用,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实现更长时间的疾病控制乃至治愈的可能。
 

因此,基于个体化原则的精准治疗模式,能够力求在保障患者治疗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让每一位患者都能从医学进步中受益。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能否分享一些在淋巴瘤治疗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您的应对策略?您认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聚焦于哪些关键问题?

 

景红梅教授:在淋巴瘤的治疗领域,两大核心挑战尤为显著,首要问题聚焦于侵袭性淋巴瘤的复发难题。此类淋巴瘤以其高度的侵袭性和潜在的化疗不敏感性为特点,部分患者即便接受初始治疗亦可能遭遇早期复发。针对早期复发的情况,后续治疗策略需转向更为创新且差异化的路径,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大的治疗获益。当一线及二线化疗方案显现耐药性或疗效不佳时,推荐探索新兴治疗手段,如抗体药物、ADC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等,通过迅速且深入地控制病情,为患者争取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乃至潜在的治愈机会。
 

另一方面,惰性淋巴瘤的治疗领域同样面临挑战,其特点在于病程缓慢但易复发,难以达到彻底治愈。在此情境下,提升缓解深度、延长PFS成为该领域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医学界正积极探索在经典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融入新兴药物的可能性,以期优化治疗效果,延缓疾病进展。
 

总体而言,针对淋巴瘤领域中的治疗挑战,个性化、精准化的治疗策略已成为共识。通过综合运用传统治疗手段与新兴疗法,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个性化的治疗选择,最终实现淋巴瘤治疗效果的整体提升。

 

专家简介

景红梅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女医师协会肿瘤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诊断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分会委员曾主持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大医学部肿瘤研究中心“985多中心研究”,211基金等多项基金的研究

曾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发表论文60余篇,参编参译著作5部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王一铭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淋巴瘤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