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丹桂飘香。2024年9月6日至8日,第五届天津国际淋巴瘤学术会议隆重召开。此次会议设立了免疫治疗、基础转化、新药研发等十二大专题会场,汇聚五洲英才,构筑了一个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高端学术平台。会议期间,《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赵培起教授,阐述滤泡性淋巴瘤治疗新进展及全病程管理理念。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近年来,新型药物不断被引入到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中。您认为这些新药物在滤泡性淋巴瘤治疗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如何?是否有正在研发中的新型药物值得关注?
赵培起教授:在新药研发领域,淋巴瘤的治疗进展尤为迅猛,已成为新药探索最为活跃的肿瘤类型之一。其中滤泡性淋巴瘤作为该疾病谱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样见证了显著的治疗突破。近年来,多种新型药物已相继获得批准,用于治疗滤泡性淋巴瘤,显著拓宽了治疗选择。
BTK抑制剂如泽布替尼,基于ROSEWOOD研究的卓越成果,已被纳入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适应症之中,标志着精准靶向治疗在该疾病管理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此外,CAR-T细胞疗法在滤泡性淋巴瘤,尤其是复发难治型患者中的疗效得到了ZUMA-5研究的坚实验证,展现出极高的治疗有效率与完全缓解率(CRR),两者均超过90%,为这部分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治疗希望。同时,双特异性抗体(如CD20/CD3双抗)的研发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相关药物在国外已获批用于治疗复发难治的滤泡性淋巴瘤,单药治疗展现出高达80%的有效率及60%的CR率,联合治疗方案有望进一步提升疗效,其在国内的上市亦指日可待。
除此之外,针对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还涵盖了BCL-2抑制剂及PI3K抑制剂等多种创新药物,这些药物的涌现不仅丰富了治疗手段,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滤泡性淋巴瘤患者正迎来一个新药辈出的治疗新时代。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特别是高风险患者。请您分享一下,在临床实践中应如何优化高风险患者的治疗方案?是否有新的研究成果或策略可以提高他们的治疗效果?
赵培起教授:滤泡性淋巴瘤患者虽普遍享有良好的总体预后,中位生存期可长达约18年。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部分患者如呈现POD24或伴有巨大包块等,其预后仍不甚理想。这一现象凸显了滤泡性淋巴瘤异质性显著的特点。
针对此类高危患者群体,医学界正积极开展深入研究。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在张会来主任的带领下始终聚焦于滤泡性淋巴瘤的前沿探索。前期研究已揭示,对于肿瘤体积较大,尤其是直径超过10厘米的患者,采用放疗序贯替雷利珠单抗联合R-CHOP方案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这一成果已在2023年ASH年会上进行了汇报,截至目前,已有十余例患者纳入研究,不仅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表现良好。
此外,针对高风险或高危患者的治疗策略还在不断拓展。例如,探索BTK抑制剂联合方案的应用潜力;双特异性抗体也在一线治疗中初露锋芒,或在二线治疗早期进展的患者中展现出探索价值。这些研究均表明,针对高风险患者,将新型药物与传统治疗方案相结合,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
我们期待这些研究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临床实践,为滤泡性淋巴瘤患者,尤其是那些预后不佳的高危患者,带来实质性的疗效改善与生存质量的提升。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通常需要长期管理。在临床中。您如何对患者进行长期监测和预后管理?有哪些新方法或策略可以帮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长期预后?
赵培起教授:滤泡性淋巴瘤患者以其较长的生存期著称,因此,实施长期、系统的随访与监测显得尤为重要。这一过程不仅应贯穿于治疗前的评估,治疗中的监控,更关键的是治疗后的持续性追踪。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作为淋巴瘤全病程管理理念的先行者之一,近期已专门设立了滤泡性淋巴瘤专科门诊,旨在为该类患者提供一个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的随访平台,确保治疗方案的精准实施与及时调整,同时强化后续的病情监控与生活指导。
在滤泡性淋巴瘤的随访工作中,我们注重多维度、全方位的监测策略。一方面,通过体格检查、血液学指标检测及影像学检查等手段,密切监控患者的疾病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复发或进展迹象。另一方面,我们同样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这是衡量治疗效果与预后质量不可或缺的一环。临床医生应积极评估患者是否能在治疗后恢复并维持较高的生活质量,确保他们能够有效融入日常工作与社交活动中,实现身心健康的全面恢复。
对于众多滤泡性淋巴瘤患者而言,追求有质量的生活是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我们医生不懈努力的方向。通过全病程管理与专科门诊的设立,我们旨在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细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助力他们在与疾病的斗争中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专家简介
赵培起 教授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
主要从事淋巴瘤的内科诊治及基础、临床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
发表SCI文章二十余篇
作为编委及执笔专家参与制定CSCO及CACA淋巴瘤诊疗指南
中国医促会肿瘤内科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淋巴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