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威教授:解析CAR-T在不同血液肿瘤疾病中的疗效与挑战丨第五届天津国际淋巴瘤学术会议

血液时讯 发表时间:2024/11/7 17:09:43

2024年9月6日至8日,第五届天津国际淋巴瘤学术会议顺利召开。此次会议设立了免疫治疗、基础转化、新药研发等十二大专题会场,构筑了一个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学术平台。会议期间,《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桑威教授,深度剖析CAR-T在不同血液肿瘤疾病中的表现及策略优化方向。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CAR-T细胞治疗表现出显著疗效。您能否结合临床经验,分享CAR-T在不同类型血液肿瘤中的疗效差异?并进一步阐释一下,出现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桑威教授:在当前的CAR-T疗法应用于淋巴瘤或整体血液肿瘤领域的实践中,疗效的差异性较为显著。基于现有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数据,针对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早期治疗效果最为显著,展现了极高的应答率,可以达到超过90%的完全缓解率(CR)。而CAR-T治疗淋巴瘤与骨髓瘤的近期应答率接近,远期生存则存在一定差异。这种CAR-T疗效的差异,可能与以下几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有效“肿瘤抗原负荷”或许是不同血液肿瘤疗效差异之关键。白血病(液体瘤)患者往往携带丰富的肿瘤抗原,这使得CAR-T细胞能够更容易地被激活。相比之下,淋巴瘤与骨髓瘤在生物学特性上更接近于类实体瘤,其激活CAR-T细胞的效能显著降低。基于此,未来的治疗策略中,可能需要依据患者的有效抗原负荷来个性化调整CAR-T细胞的回输剂量,比如针对难治复发B急淋,*105/kg就可以达到有效而更为安全的治疗剂量,而针对复发难治经典霍奇金淋巴瘤,*107/kg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其次,CAR-T疗法的疗效还受到患者自身免疫状态的影响。目前,无论是商业化还是临床试验中的CAR-T产品,多以自体CAR-T为主,这类疗法高度依赖于患者体内残留免疫细胞的功能状态。因此,未来可以期待建立基于患者免疫状态评估的CAR-T细胞治疗体系,筛选更为适合CAR-T细胞治疗的患者,从而优化治疗策略。此外对于指导个体化CAR-T细胞联合治疗方案,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再者,治疗时机的选择对CAR-T疗法的疗效至关重要。当前市场上的CAR-T产品主要定位于三线治疗,但治疗策略正逐渐向二线乃至一线治疗过渡。这一趋势在多个临床研究中得到了体现,如ZUMA-1研究中阿基仑赛(Axi-cel)在治疗难治/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成功,到ZUMA-7研究中对二线治疗的探索,再到ZUMA-12研究中一线治疗的应用,体现了治疗时机的前移与疗效提升之间的关联性。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CRR和总缓解率(ORR)的提高上,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早期CAR-T干预能够规避多线治疗带来的免疫损伤,从而保留患者更佳的免疫细胞状态以应对治疗挑战。


最后,血液肿瘤的高度异质性也是影响CAR-T疗效的重要因素。淋巴瘤涵盖超过100多种类型,各类型间的抗原表达、基因分子遗传背景及微环境差异显著。因此,深入研究这些差异,探索针对性的CAR-T治疗策略,将是未来临床医生的重要研究方向。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请问您是如何对CAR-T治疗的长期疗效及复发率进行评估的?是否有新的策略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并降低复发风险?

 

桑威教授:在CAR-T疗法针对血液肿瘤的治疗领域,尽管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当前正面临新的挑战与瓶颈。近期的数据表明,CAR-T细胞的疗效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根据ZUMA-1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五年总生存率(OS率)为42.6%,这一结果揭示了尚有近60%的提升空间亟待挖掘。
 

基于当前的临床实践与实验数据,观察到不同血液肿瘤类型对CAR-T治疗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例如,骨髓瘤患者在接受CAR-T治疗后往往能获得相对较长的无进展生存,而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预后则相对较差,约90%的患者在两年内出现复发;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两年复发率则约为50%左右。


因此,针对CAR-T治疗,我们当前的主要目标应聚焦于两个方向:一是如何提升治疗的近期应答率,二是如何延长患者的远期生存时间。


为实现上述目标,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值得深入探讨与尝试:首先,可探索联合治疗方案以增强CAR-T的疗效。通过结合现有的免疫药物、靶向药物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手段,有望在提升患者近期疗效的同时,也改善其远期生存状况。


其次,应致力于CAR-T技术的持续改进与优化。目前商业化的CAR-T产品多基于第二代技术,未来可通过升级到第三代、第四代等更先进的技术版本,从技术层面实现疗效的飞跃。


最后,鉴于当前CAR-T治疗高度依赖患者体内残留免疫细胞功能的现状,我们强烈建议在患者条件适宜时,提前采集并冻存其淋巴细胞。这一措施可确保在后续需要CAR-T治疗时,有充足的健康免疫细胞可供使用,从而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避免因免疫细胞衰竭而导致的治疗失败。据临床经验显示,约有20%至30%的患者在病情晚期希望接受CAR-T治疗时,因免疫细胞衰竭而无法进行,这一现实凸显了早期免疫细胞采集与冻存的重要性。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CAR-T治疗相关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神经毒性是常见的不良反应。根据您的临床经验,在中国患者中管理这些不良反应时是否有独特的挑战?您有哪些成功的应对策略?

 

桑威教授:在CAR-T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等,其发生往往成为阻碍或限制该疗法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根据当前的临床经验和数据,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接受CAR-T治疗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高,且往往较早出现,带来显著的安全风险。相比之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等淋巴瘤和骨髓瘤患者则相对较为安全,这可能与患者的疾病状态及肿瘤负荷密切相关。
 

具体而言,ALL患者由于体内存在丰富的抗原刺激,CAR-T细胞回输后两三天内就可能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此外,老年患者在接受CAR-T治疗时,中枢神经毒性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尤其是那些中枢存在病灶或残留的淋巴瘤患者,其ICANS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为提升CAR-T治疗的安全性,以下四个方面的策略值得考虑:


首先,全面评估患者的CRS和ICANS风险,对于潜在风险发生的患者,强烈建议在第一时间采用激素进行预防或早期治疗。这一措施对于阻断级联放大的免疫循环、及时控制患者临床症状至关重要。激素的合理使用,基本可以减轻或者豁免80%重症CRS和ICANS的发生风险。


其次,合理应用现有的这对IL-6的单克隆抗体,包括受体单抗和中和抗体。我们主张优先考虑使用中和抗体来消耗增多的细胞因子IL-6水平,从而阻断下游的免疫激活过程。这是因为促炎因子(如IL-6,TNF等)的过度释放会触发后续的级联增强免疫放大反应,加剧不良事件的发生。我们前期研究结果显示:而IL-6受体单抗的使用,有潜在引发IL-6水平反弹的风险,其中20%的患者可以反弹10倍以上,对于存在ICANS风险的患者,尤其应该谨慎使用,即便对于合并CRS发生的患者。


第三,不同瘤种,不同靶点促发CRS以及ICANS的风险明显不同。未来开发和建立基于患者免疫状态评估,其他相关临床基线特征以及CAR-T相关技术参数的有效且精准的风险评估体系,用于指导针对不同瘤种和靶点而制定的个体化的有效的CRS和ICANS的预警机制。这将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认识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


第四,加强和提高团队的整体临床问题处理能力,建立医院层面的多学科诊疗团队(MDT),以便及时讨论和处理复杂病情,保障CAR-T细胞治疗的安全性。此外,我们应该意识到,现有的CAR-T细胞治疗不良反应处理的国内外指南尚存在一定的不足,甚至存在不尽合理的地方,我们必须在临床实践中,合理的借鉴和参考。


此外,我们团队还在推进回输剂量探索的新的临床研究方向。CAR-T是目前唯一的活细胞药物,其未来科学剂量可能不再单纯依赖于患者的体重或体表面积。我们提出了“有效抗原负荷(EAD)”这一新概念,并据此对急淋、淋巴瘤及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分别设定了5次方、6次方、7次方三个梯度的剂量范围。这一策略在我们前期临床试验中已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EAD较高的B-ALL患者,我们往往会降低CAR-T的回输剂量,以期在保持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图片

专家简介

桑威 教授

医学博士,副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细胞研究和转化医学中心副主任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科副主任,淋巴瘤病区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EBV相关疾病工作组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慢淋工作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T细胞淋巴瘤工作组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淋巴瘤联盟副主席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333”人才培养对象

江苏省“科教强卫工程”青年医学人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王一铭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血液肿瘤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