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薇教授:新药时代下边缘区淋巴瘤的个性化治疗与长期管理丨第五届天津国际淋巴瘤学术会议

血液时讯 发表时间:2024/11/11 14:35:17

2024年9月6日至8日,第五届天津国际淋巴瘤学术会议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精心设立了免疫治疗、基础转化、新药研发等十二大专题会场,构筑了一个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学术平台。会议期间,《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北京协和医院张薇教授,分享边缘区淋巴瘤的治疗新趋势。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近年来,在边缘区淋巴瘤(MZL)的治疗中,有哪些具有前景的新药物获得了批准或正在研究中?这些新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的疗效和安全性是否与您在临床应用中体会一致?
 



张薇教授:近年来,靶向药物在边缘区淋巴瘤的治疗领域取得了许多进展。鉴于惰性淋巴瘤的特性,患者往往需要长期带瘤生存。因此,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注重减少对患者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并避免因不良反应(AEs)导致的生存时间缩短。在此背景下,新型靶向药物的创新研发与应用为惰性淋巴瘤患者带来了积极的治疗前景。
 



传统上,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在边缘区淋巴瘤的治疗中展现出了一定疗效。然而,近年来,随着对BCL-2抑制剂及BTK抑制剂研究的深入,治疗格局发生了相应变化。2017年,首代BTK抑制剂在边缘区淋巴瘤中的应用,标志着靶向治疗进入了新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如泽布替尼与奥布替尼,均展现出较为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为患者带来了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更持久的缓解时间。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我国医药研发实力的提升,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令人振奋的是,今年奥布替尼成功获批用于边缘区淋巴瘤的治疗,并纳入了医保目录,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在临床试验阶段以及真实世界中,奥布替尼均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进一步证实了其临床价值。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新药时代背景下,针对MZL的多样性,您在临床实践中如何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分子分型、基因突变等个体化特征来设定治疗目标,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您能否分享一些在个体化治疗方面的宝贵经验。
 



张薇教授:边缘区淋巴瘤被分为三大亚型:最为常见的是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其次为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NMZL),最后是脾脏边缘区淋巴瘤(SMZL)。其治疗策略与滤泡淋巴瘤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在疾病管理的原则上。
 


对于III/IV期的患者,若疾病未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常采取等待观察的策略,待治疗指征明确时再行治疗。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滤泡淋巴瘤还是边缘区淋巴瘤,均有约20%至30%的患者能够与疾病和平共存,无需实施过度治疗。


针对MALT淋巴瘤,其治疗原则依据疾病分期而定。对于I/II期患者,若条件允许,手术治疗通常是首选,尤其是在眼附属器等部位出现肿瘤时,通过手术切除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可能长时间内疾病不会进展。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放疗则成为另一种重要治疗手段。而对于那些既不适合手术又不适合放疗的患者,则需考虑全身性治疗方案,包括CD20单抗及BTK抑制剂等新型药物的应用,这些治疗手段在新药时代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治疗选择。
 


在SMZL中,存在两个主要的基因簇——NNK和DMT,它们各自展现出不同的病理特征。对于NNK亚型患者,免疫调节剂和BTK抑制剂常被视为有效的治疗选择。而对于DMT亚型患者,BTK抑制剂仍可作为备选药物,但通常需要联合其他药物以优化治疗效果。尽管目前基因分型尚未全面指导治疗决策,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基因分型在个性化治疗中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MZL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管理和监测,请您分享一些MZL患者的长期管理策略。对于难治/复发的MZL患者,您有哪些治疗建议?
 



张薇教授:边缘区淋巴瘤可视为一种慢性疾病来进行管理,因此,淋巴瘤科医生需借鉴其他在慢病管理领域经验丰富的科室,如高血压、糖尿病专科的管理经验。例如,构建优质的宣教平台、实施有效的随访机制,并注重与患者开展交流互动。考虑到部分患者可能因遗忘或抵触医院环境而拒绝复诊、网络信息繁杂以及药物副作用导致依从性下降等情况,科学的慢病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可通过复诊通知、加强医患沟通及定期开展患教活动,帮助患者更好的进行疾病管理。
 


对于难治/复发性边缘区淋巴瘤的治疗,首要任务是评估是否存在明确的治疗指征。鉴于其惰性淋巴瘤的特性,即便在复发情况下,若患者与疾病处于相对稳定的共存状态,仍可考虑采取等待观察的策略,直至出现明确的治疗指征。

 

在治疗选择方面,除了传统方案外,免疫化疗、无化疗(chemo-free)方案均为可行选项。对于多线治疗耐药的患者,CAR-T细胞疗法已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前景。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如MALT1抑制剂等新型靶向药物也将逐步应用于临床,为边缘区淋巴瘤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和希望。

 

图片

专家简介

张薇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老年淋巴瘤学会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

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常委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血液疾病专家委员会秘书

主要擅长淋巴瘤及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参与主持多项面上、首都特色、北京自然科学基金,以第一或通讯作者撰写SCI及核心期刊杂志60余篇,参与编写《淋巴瘤》《协和血液病学》等著作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王一铭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淋巴瘤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