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6日至8日,第五届天津国际淋巴瘤学术会议顺利召开。此次会议设立了免疫治疗、基础转化、新药研发等十二大专题会场,构筑了一个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学术平台。会议期间,《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王华教授,盘点边缘区淋巴瘤治疗的最新策略。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边缘区淋巴瘤的治疗中,近年来有哪些新的治疗策略或药物显示出了显著的疗效?您如何评价这些新疗法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
王华教授:近年来,边缘区淋巴瘤的治疗领域取得了诸多进展,其中最为瞩目的莫过于无化疗方案在治疗领域中的深入探索。当前指南中,对于无化疗方案作为一线治疗的用药推荐仍较为有限,主要聚焦于来那度胺与利妥昔单抗的联合应用。
在后续治疗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样显著。国外已有泽布替尼针对MZL的适应证获批,而国内则迎来了奥布替尼在边缘区淋巴瘤二线及以上治疗中的获批。这些小分子靶向药物,在MZL治疗中的探索与应用日益增多,正是对这一领域研究活跃性的证明。
此外,国内研究者积极发起并参与了多项利妥昔单抗联合BTK抑制剂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同时,在真实世界中,BTK抑制剂亦被尝试用于复发/难治性患者或具有特定治疗需求患者的一线治疗,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
新兴的临床研究动态亦值得关注。目前,正有多项注册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旨在比较BTK抑制剂联合来那度胺与利妥昔单抗(R2方案)相较于传统R2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以及探索双抗联合R2方案相较于单一R2方案的潜在优势。
这些治疗进展不仅推动了MZL治疗策略的持续优化,也预示着未来无化疗方案在MZL治疗中有望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针对边缘区淋巴瘤的靶向治疗,如BTK抑制剂和PI3K抑制剂,您认为它们在治疗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您的经验中,这些药物的最佳使用时机和患者群体是什么?
王华教授:在当前多样化的治疗药物背景下,如何精确把握用药时机及选定最佳适用人群,已成为医疗界广泛探讨的课题。鉴于众多边缘区淋巴瘤患者在接受一线免疫化疗后,仍可能出现进展,且此类患者往往年龄较大,再次接受化疗的意愿与耐受性均欠佳,因此无化疗方案成为优选策略。无化疗方案在临床研究中展现出了良好的完全缓解率(CRR)和客观缓解率(ORR),如奥布替尼单药治疗有效率超过60%,而联合CD20单抗后,其疗效有望进一步提升。故对于此类患者,采用BTK抑制剂治疗较为适宜。
此外,对于一线治疗中的特定患者群体,如体质虚弱者或是特定部位(如胃肠道)受累——存在肠梗阻及肠穿孔高风险的患者,亦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肠道广泛受累可能限制手术选择,且术后易遗留残余癌灶,全身化疗则可能诱发严重并发症如穿孔、出血等。在此情境下,采用BTK抑制剂联合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方案,可逐步实现肿瘤负荷的逐步降低,减轻肠道浸润程度,促进病灶缩小,从而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排便、腹痛及梗阻症状,减轻不完全肠梗阻的严重程度。
再者,对于存在骨髓侵犯但无显著器官侵犯的患者,其临床表现常以血小板减少及贫血为主。对于高龄且耐受性差的患者而言,免疫化疗可能会加剧骨髓抑制,导致长期住院及输血等支持治疗需求增加。相比之下,以BTK抑制剂为主导的治疗策略能较快地减轻肿瘤负荷,通常在1至2周内即可观察到血细胞计数的改善。
至于PI3K抑制剂,其疗效值得肯定,但毒性风险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尽管其在国外曾获得相应适应证,但因毒性问题显著而遭撤销,国内尚未获得相应批准。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目前,边缘区淋巴瘤的治疗是否倾向于使用BTK抑制剂与其他疗法,如免疫治疗、化疗的联合方案?这些联合疗法在提高疗效和减少复发率方面的潜力如何?
王华教授:在探讨BTK抑制剂的联合治疗策略时,其与CD20单抗的联合应用有望成为两药组合的优选方案。若需增强治疗效果,可考虑在两药组合的基础上加入来那度胺,形成三药方案,将会进一步提升CRR。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肿瘤负荷相对较低的患者而言,三药方案可能并非必要。
然而,对于高危患者而言,特别是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高于三分,或伴有大的肿瘤负荷、大包块的患者,采用多药联合方案则较为适宜。此外,在传统免疫化疗方案(如R-CHOP或BR方案)的基础上添加BTK抑制剂,也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未来,为优化边缘区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方案,可以考虑开展更多相关临床研究,以评估BTK抑制剂在传统免疫化疗基础上的增效作用,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选择。
专家简介
王华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
副主任医师 、硕士导师、临床肿瘤学博士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与微生态专委会委员/青委副主委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青年学组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细胞治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浆细胞疾病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医药教育协会血液病专委会常委
广州抗癌协会理事/肿瘤复发与转移专委会常委
研究方向:骨髓瘤与淋巴瘤的精确诊断和个体化治疗,骨髓瘤新药研究有丰富经验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Cancer、Leukemia、JHO、BJC、Oncologist、CMJ 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0余篇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广东省自然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