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鸥教授:解读BTKi大中华区专家共识之惰性淋巴瘤丨第五届天津国际淋巴瘤学术会议

血液时讯 发表时间:2024/11/11 14:42:55

2024年9月6日至8日,第五届天津国际淋巴瘤学术会议顺利召开。此次会议设立了免疫治疗、基础转化、新药研发等十二大专题会场,构筑了一个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学术平台。会议期间,《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白鸥教授,对BTK抑制剂大中华区专家共识中的惰性淋巴瘤内容进行解读。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面对多种BTK抑制剂时,您会依据哪些关键因素来为惰性淋巴瘤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考虑到长期治疗的持续性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时,是否有哪些药物更受青睐?

 

白鸥教授:在针对患者个性化特征选择不同类型的BTK抑制剂时,可以遵循以下两个核心原则进行决策:
 

首先,鉴于惰性B细胞淋巴瘤虽具共性,但其病理亚型各异,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滤泡淋巴瘤及边缘区淋巴瘤等,各亚型对BTK抑制剂的反应性存在差异。其中,鉴于临床数据表明中国自主研发的泽布替尼展现出的疗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可优先选用泽布替尼。而对于滤泡淋巴瘤,泽布替尼也已获得适应证批准,亦可成为优选方案之一。
 

其次,选择BTK抑制剂时还需综合考虑药物脱靶效应可能引发的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高血压、心房颤动及出血等。新一代BTK抑制剂通过降低脱靶效应,有望减少上述副作用的发生,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更受青睐。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选择能够有效穿透血脑屏障并对该部位肿瘤展现更强疗效的BTK抑制剂尤为重要,如奥布替尼,其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其在此类患者中具有治疗优势。
 

在考量长期用药策略时,同样需结合上述两方面因素。对于已接受BTK抑制剂治疗超过一年至一年半且微小残留病灶(MRD)转阴的患者,可考虑逐步减量或停药。此外,停药策略亦可结合其他创新疗法,如CD20单抗或BCL-2抑制剂,通过联合治疗以达到更佳治疗效果。同时,患者年龄亦是决定治疗策略的重要因素。对于年轻患者,可更倾向于短程治疗策略;而高龄患者,为控制病情稳定,可能需采取类似高血压管理的长期用药模式。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此次《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治疗B细胞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对临床医生在治疗惰性淋巴瘤时有哪些具体的指导意义?为了让更多临床医生了解并应用这一共识,您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推广策略?

 

白鸥教授:本次《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治疗B细胞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的编纂,遵循了科学决策的多阶段路径。该共识的达成,是基于全体参与专家的广泛讨论与集体投票结果,确保了其专业性与实用性。
 

共识内容详尽覆盖了B细胞淋巴瘤的不同类型。针对小B细胞淋巴瘤患者,专家团一致推荐采用BTK抑制剂作为治疗方案,这一推荐不受患者遗传学风险状态、治疗初始状态或复发难治情况的限制,体现了BTK抑制剂在此类疾病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价值。
 

对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治疗,专家共识指出,无论是单独使用BTK抑制剂还是联合CD20单抗,均为推荐的治疗策略。至于边缘区淋巴瘤与滤泡淋巴瘤,特别是针对复发难治的患者群体,BTK抑制剂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治疗选项。

 

在众多BTK抑制剂中,新一代BTK抑制剂凭借其疗效表现及相较于第一代更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已成为当前治疗选择的主流趋势,得到了专家们的广泛认可与推荐。

 

综上所述,本次《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治疗B细胞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的发布,不仅为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也进一步推动了BTK抑制剂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与发展。

 

图片

专家简介

白鸥 教授

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血液科副主任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淋巴瘤专病联盟负责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临床组专家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年学组组长

中国女医师协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CSCO 中国抗淋巴瘤联盟(UCLI)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学分会副秘书长

吉林省健康管理委员会

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吉林省慢淋工作组组长

吉林省卫生系统拔尖人才

发表论文110篇,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2篇

获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课题子课题、省级课题30项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王一铭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淋巴瘤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