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叶教授:重视系统性淀粉样变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丨2024年CSCO血液学术大会

血液时讯 发表时间:2024/11/14 15:33:43

编者按:因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形式多样,AL型淀粉样变性患者常被误诊、漏诊,诊疗相对不足。2024年1月26~28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及骨髓瘤筹备委员会工作会议暨2024年CSCO血液及淋巴瘤、骨髓瘤疾病学术大会”在海口成功举行。会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树叶教授在接受《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的采访时,分享了系统性淀粉样变的诊疗现状、早期诊断的观点以及团队未来的研究计划。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能否请您为我们阐述一下系统性淀粉样变的治疗现状、诊断以及治疗思路?

 

王树叶教授:关于系统性免疫球蛋白轻链(AL)型淀粉样变,即原发性淀粉样变,是由于大量免疫球蛋白轻链以淀粉样纤维形式在体内各脏器沉积,致使受累脏器功能逐渐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尤其是肾脏,其次是心脏、肝脏、皮肤,舌部等脏器受到损伤进而衰竭,以至于危及生命。由于系统性淀粉样变是一种罕见病,以往关注的较少。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诊疗水平的提高,系统性淀粉样变虽然罕见,早期诊断还有一定困难,但在临床上也并不少见,所以AL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在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之后,可以使部分患者得到治愈,生存期得到延长。


关于系统性淀粉样变的治疗,目前来看已经有一些新的方法了。一旦确诊系统性淀粉样变之后,棘手的是如何治疗。比如肾脏淀粉样变,致使肾功能衰竭,甚至尿毒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对症治疗,通过透析或者一些肾病的药物进行治疗。而现在有了靶向药物或者新药的治疗,使系统性淀粉样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提高了很多;再比如心肌淀粉样变,室间隔增厚,心肌淀粉样变患者出现心衰,致使呼吸困难,心肺衰竭进而危及生命。


目前,关于淀粉样变的治疗有一些新的方案,尤其是新药,比如达雷妥尤单抗(DARA)即抗CD38单抗。众所周知DARA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中取得了很大的疗效,但是在淀粉样变中取得的疗效并不理想。近期兆珂速的上市,即达雷妥尤单抗(DARA)CD38,以皮下注射的方式减少了患者的输注量,对心脏的损伤随之减少,发挥疗效较快(约一周发挥疗效),患者心肌损伤恢复的更快,我们临床上也应用了二例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很好。因此兆珂速带来了一线治疗决策的转变,使得淀粉样变的治愈率提高到50~60%。当然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淀粉样变脏器损伤部分,我们还需要对症治疗。新药应用之后,可能清除或者减少释放轻链型淀粉样变的物质,对机体的脏器损伤带来非常大的益处。我们也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新药能在淀粉样变上获得成功。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关于淀粉样变的早期诊断,您有哪些见解可以与我们分享?

 

王树叶教授:刚才说到,淀粉样变是一种罕见病,以往关注的较少。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诊疗水平的提高,系统性淀粉样变虽然罕见,但在临床上也并不少见。淀粉样变早期诊断难度较大。淋巴瘤的诊断相对较易,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器官的损伤肿大,比如淋巴结肿大或者是皮肤长一些包块,而淀粉样变比较隐秘,比如肾脏损伤的早期表现是尿蛋白+,肾功能不全,往往诊断为肾病,而不是淀粉样变,诊断淀粉样变性需要进行病理活检。心肌损伤早期可能诊断为心肌肥大或冠心病,但进一步做检查时,比如彩超、核磁、ECT等等,就能确定其是淀粉样变的表现,比如心肌肥厚或室间隔肥厚>12㎜,可以进行病理活检以确诊。其他部位的活检,比如舌部淀粉样变、皮肤损伤等都可以通过病理确诊。通过病理诊断、临床指征以及实验室检查,就可以确诊为淀粉样变。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是什么样的契机使您关注到淀粉样变这样的罕见病?

 

王树叶教授:淀粉样变是一种多学科的疾病,以往我们都是到了晚期才发现淀粉样变,最多的表现是肾功能不全,若怀疑肾病与血液疾病相关的时候,多半怀疑是多发性骨髓瘤或者是转移瘤,患者在进行骨髓穿刺术后得以确诊,可能转到血液科来。但是淀粉样变性需要相关部位活检确诊,比如,患者早期出现尿蛋白++至++++,可能诊断为肾病综合症或肾炎,在进一步检查后才发现可能为淀粉样变。而往往淀粉样变在心脏科也会发现,患者心肌肥大、心衰,心脏科在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后确定非心肌病或冠心病等。其次是血免疫球蛋白增多,在做“大生化”检查(通过生物或化学的方法检测血液成分,对身体进行全方面的普查,从而发现潜伏疾病、筛查特定疾病、帮助疾病确诊。大生化检查主要包括肝功、肾功、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谱等检查内容)球蛋白数大于40g/L时,一定要警惕是否有患有血液病的可能,因为好多多发性骨髓瘤早期就是因为做了生化学的检查体检发现的,早期检查之后,早期诊断,以便进行早期治疗,患者的生存率会大大提高,淀粉样变也是如此。而当血液科的医生观察到球蛋白数高、尿蛋白阳性的时候,一定要进一步检查,特别重视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症的早期发现。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未来您和您的团队有哪些相关的研究计划?

 

王树叶教授:医生大都重视临床研究,但实际上应该多进行一些科学研究和药物研发,比如如何减轻脏器的淀粉样变性、如何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如何用更精准的靶向药物把治愈率提高到80%以上,甚至90%以上。我们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立了哈医大浆细胞疾病MDT多学科协作专家组,联合诊治,包括病理科、心血管内科、肾内科、骨科、超声影像科等十几个学科,共同进行临床分析和研究,然后转化到基础由科研岗的医生再做一些基础研究。比如说观察到早期心脏损伤,我们活检心肌的一点组织之后,能否进一步做分子学的检测、单细胞组的测序,包括肾脏组织检测等,发现一些新的问题,这是我们未来要做的。我们团队在院长的支持下,两年开展了四次全院的此方面的MDT会议。MDT会议大大提高了医生的诊疗水平、患者获益更多。目前我们血液内科有两个MDT团队:浆细胞疾病MDT团队和中枢神经系统大B细胞淋巴瘤MDT团队。所以必须重视MDT团队的建设,这对我们医学工作者无论是临床工作、还是实验研究以及造福患者都是尤为重要的。


感谢《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给我们血液学带来更好的目标和方向,给我们更多的机会宣传,让我们血液学工作者能够更多的受益,也让广大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诊断和治疗。造福人类是每个医学工作者和媒体工作者共同的心愿,让更多患者长期存活甚至治愈,能够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是我们所有医学工作者们的心声。

 

图片

专家简介

王树叶教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淋巴瘤病房主任,教授,主任医师

黑龙江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淋巴瘤分会常委

CSCO抗淋巴瘤联盟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七届青年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黑龙江省医疗质控中心血液质控中心主任

黑龙江省医促会淋巴瘤分会主任委员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崔沙沙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血液肿瘤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