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主办,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承办的“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第七届北京血栓与止血会议暨第五届北京血液肿瘤与免疫高峰论坛”于2024年3月1日~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有幸邀请到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分享血液学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及血液肿瘤治疗进展。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作为血液肿瘤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能否请您分享下我国血液学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及血液肿瘤治疗进展?
马军教授:中国血液诊疗历史较长,同时发展也非常迅速。在1917年就建立了普内科,开始对贫血患者进行诊治;国外医生也对中国恶性血液患者进行了诊治;1938年我国建立了血液肿瘤专科及亚专科。目前血液发展迅速,经过五代和六代人的努力,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部分领域甚至已经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如哈尔滨方案带来的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可获得92%以上的治愈率,王振义院士首创全反式维甲酸治疗APL获得成功,黄晓军院士创建的“北京方案”半相合移植,以及CAR-T细胞治疗等等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第1代血液学者到第2代血液学者,推进了血液肿瘤的发展。我和沈志祥教授约是2代和3代的桥接者,因为文化革命的十年没有进一步发展,我们在80年代初回国以后继续推动血液肿瘤发展,目前已经是第5代和第6代学者。血液肿瘤目前有近107年的历史,我们继承老一辈血液肿瘤人的遗志,继续推动血液发展。
中国的血液疾病主要是分恶性血液肿瘤、出凝血疾病及贫血性疾病等。恶性血液肿瘤按发病率高低,主要分为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这四类疾病的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
淋巴瘤治疗以化疗为基石,还包括小分子或大分子单抗,ADC单抗或双抗,CAR-T细胞治疗等等,可使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治愈高达70%。淋巴瘤是近30年来发展最快的血液肿瘤之一,30年前只有200多位学者从事淋巴瘤的病理、放疗和内科工作;而现在已经有4000多人参与以临床血液肿瘤为主的放疗、介入、病理、康复等工作,还有亚专科及MDT团队,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进展最快的肿瘤领域之一。而且各省市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的淋巴瘤治愈率均可达近60%。但是我和朱军教授统计了全国16000多例的淋巴瘤患者,发现东南西北中各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等原因,治愈率仅约为37%。所以要达到“健康中国2030”肿瘤五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任重而道远。通过与国际接轨,使淋巴瘤治疗达到最先进的水平,让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我们仍需共同努力奋斗。
白血病领域,既往进展较为缓慢,但是目前发展迅速。从以化疗为基石,发展为目前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细胞治疗、单抗、双抗、小分子以及免疫抑制剂等等治疗策略,其中的靶向治疗如FLT3抑制剂治疗伴FLT3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IDH抑制剂治疗IDH1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对于无法进行化疗的老年患者,可使用BCL-2抑制剂联合阿扎胞苷进行治疗,使患者的生存期延长至约13个月~18个月,而且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治疗已经成为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方案。
慢性白血病治疗进展迅速,如自从2001年伊马替尼获批上市,使得慢性髓系白血病20年无病生存达到约88%~90%,已经可以与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一样进行长期管理。BTK抑制剂包括“三布一卡”等四种药物,其中我国的创新药物泽布替尼和奥布替尼对于小B细胞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而言具有良好疗效,这种无化疗方案可让患者同样达到长期生存,如果联合其他靶向治疗药物,可能实现包括慢性淋巴白血病等疾病的治愈效果。
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方面,目前治疗方案包括单抗/双抗ADC、细胞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可以使年轻患者获得50%的治愈率,而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标危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达到了92%左右。但总体而言,老年血液肿瘤仍然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治疗及治愈率较低,尤其是6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所以未来亟需突破老年白血病的诊疗。
目前多发性骨髓瘤虽然不能治愈,但患者的无病生存可由过去的平均3年,延长至目前的平均12年左右。目前治疗策略包括1代/2代/3代蛋白酶体抑制剂、1代/2代/3代抗血管生成抑制剂,还有ADC药物CD38单抗,还有BCMA/CD3双抗等,使患者可以获得长期生存,甚至达到临床治愈。虽然这四类疾病中MDS进展较为缓慢,但是目前正在出现多种单抗、ADC、小分子等药物,使得恶性血液肿瘤进展迅速。
此外,对于血友病,引进了国外的长效重组八因子(重组人凝血因子Ⅷ-Fc融合蛋白)及相关抗体,所以血友病患者已经可以获得生活质量非常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时代。
而血液系统的罕见病非常多,约包括几百种亚型,相关诊疗也取得了飞速进展,如Castleman病可使用新型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神经母细胞瘤骨髓转移也有了相应单抗,外周T细胞淋巴瘤、NKT淋巴瘤和蕈样霉菌病等少见亚型也有了ADC和小分子药物等等。
但是总体而言,创新才有未来,没有创新药物的出现,就没有肿瘤治愈的可能,所以未来的基因治疗、疫苗治疗、新型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应受到广泛重视,目的就是生命之上,生命高于一切,为了血液肿瘤患者达到更好的长期生存和更高的临床治愈,共同努力奋斗。
专家简介
马军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总编辑
原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主任委员
原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