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春和景明,惠风和畅。由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13次造血干细胞移植学术会议于3月1日~2日在北京盛大启幕。本次会议以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为中心,内容涵盖多个主题。会议期间,《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有幸邀请到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接受采访,分享医药卫生领域的挑战以及对年轻一代的寄望。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本次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了血液领域的诊疗现状与发展,您对年轻一代血液学工作者有何寄望?
吴德沛教授:我期望年轻一代能够秉承“传承、创新、发展”的理念,继续推进血液医学的进步。这方面,黄晓军院士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是亚洲骨髓移植的先行单位,早在1964年陆道培院士就首次成功进行了亚洲第一例骨髓移植,搭建了北京的移植平台。
黄晓军院士继往开来,高原上再创高峰,用创新赢得新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带领团队创建了单倍体相合移植方案(也被称为半相合移植方案),被世界骨髓移植学会命名为“北京方案”,享誉全球。目前,黄院士及其团队正致力于开展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大数据研究,以期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声音”。这不仅是年轻医生的榜样,也是对我们所有人的激励。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2024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您作为两会代表,为促进医药卫生领域良性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您认为当前医药卫生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可否请您分享一下今年的提案及其背后的初衷?
吴德沛教授:医药卫生领域确实面临许多挑战,从宏观层面看,如老人康养、生育率下降等。作为医药卫生界的委员,我们主要关心医学上的问题,例如,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的生殖保护及生殖细胞冻存等相关问题。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北京正在试点,其他地方可能还没有开放。医学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治疗前保存患者的生育能力,并推动建立这方面的法律规章制度。
此外,冻卵是女性保留生育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目前我国仍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存在巨大未被满足的需求。我们的血液病患者,特别是育龄期女性患者在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前常存在生育力保存的问题,对于无法自然生育的患者,如何利用医疗技术帮助她们实现生育愿望,这涉及到复杂的伦理和法律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探讨。
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这两年我都关注如何为生物医药创新链的全链条开放合作给予政策支持,特别是在新药研发方面。我们需要保护创新药物的知识产权,确保企业有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才能持续发展。同时,针对国内出现的某些设备、药物的产能过剩问题,如何实现有序发展,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在国际合作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们如何在保障国内需求的同时,拓展国际市场,例如我们的创新成果泽布替尼等药物,如何能在国际市场取得更大的成功。
这些问题都是我今年的提案,总之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医药卫生领域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专家简介
吴德沛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副所长
苏州大学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所所长
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兼全国实验诊断学组组长
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学会(EBMT)全球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总编
J Hematol Oncol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