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军院士:造血干细胞移植正走向“新”的破茧时刻丨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学术会议

血液时讯 发表时间:2024/11/14 15:56:59

编者按:阳春三月,百花竞放。由中华医学会主办,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学术会议”于3月1~2日在北京盛大召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多种血液病的重要手段,是目前国内外血液学界发展最蓬勃的领域,我国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在国际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特别是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本次大会主席之一黄晓军院士创立的“北京方案”,对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本次会议全面聚焦造血干细胞移植,从多个方面、多种形式进行学术研讨。在会议召开期间,《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有幸邀请到黄晓军院士接受采访,分享“北京方案”的创建心得,并指出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由您创建的单倍型移植“北京方案”,解决了移植供者来源不足的世界医学难题,为该领域做出了创新性贡献。回首过往,这条探索未知的道路上从不缺少艰辛和质疑,您和团队是如何坚持创新、无畏前行的?

 

黄晓军院士:事实上,所有的创新都是艰辛的,因为创新其实就是推倒旧观念,建立新观念的过程,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至于说为什么、怎么坚持?从微观一点来讲,我们相信单倍型(半相合)一定能成,也相信我们看到的事实,我们的患者都存活了下来,存活比例在持续改进,所以我们相信方向是对的。从宏观一点来讲,就是满足患者的需求和解除患者的病痛,是驱使我们前进的动力,我想这是有坚定的意志才能一直走下去的。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包括白血病在内的多个血液疾病的根治手段,您认为目前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黄晓军院士:从宏观角度,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关于合并症的处理,包括复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处理,以及精准诊治,使现有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做得更好;第二个是如何将移植和目前的新技术,比如CAR-T疗法、靶向药物相结合,从而使白血病的整体治疗疗效更上一层楼;第三个是如何进一步拓展移植的应用范围,包括老年移植、其他疾病,总之如何动员社会力量来支持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血源的支持等。我想未来这三个方面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这其中还有很多工作可做。

 

专家简介

黄晓军院士

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

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国自然基金委创新群体、教育部、科技部创新团队负责人

世界华人医师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 

第四、五届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会长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分会 主任委员 

第九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主任委员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Internal Medicine执行主编,Brit J  Hematol,J Hematol & Oncol,Ann  Hematol,  Chin Med J等核心期刊副主编,第九届中华血液学杂志总主编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国自然“杰青”、国自然重点项目、国自然重大项目等国家级课题;以通讯/第一作者发表SCI含Lancet Oncol等IF>10的118篇,单篇最高IF 54.4,被引10867次;获批专利22项;排名第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CIBMTR)杰出服务奖等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崔沙沙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干细胞移植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