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3月2日~3日,由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承办的“第七届北京血栓与止血会议暨第五届北京血液肿瘤与免疫高峰论坛”于北京顺利召开。国内国际众多血液学专家学者通过专题报告、论文交流、病例展示、专家座谈等形式分享了对于出凝血疾病及恶性血液病治疗等领域最新进展。在会议期间,《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采访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佟红艳教授,围绕MDS最新研究进展、当下瓶颈和治疗策略等话题进行了解答,现将其整理如下。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详细介绍一下近年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治疗进展?
佟红艳教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目前也称为“骨髓增生异常性肿瘤”,是一组异质性极高、来源于髓系细胞的血液恶性肿瘤。在治疗方面,首先,MDS的治疗进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疾病理解的加深,在“2022年第五版WHO造血淋巴肿瘤(WHO-HAEM5)新分类”中提到,MDS的分型应基于分子学特征,包括5q-综合征(MDS-5q)、SF3B1突变(MDS-SF3B1)和TP53突变伴双等位基因失活突变(MDS-biTP53)的MDS,目前已经被区别开来,但总体上而言,基于分子学分型的类型仍不够。如何打破MDS异质性所带来的治疗困扰,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认识MDS的分子生物学相关的特征,从而提出更多的亚型,并针对不同亚型进行精准化治疗,提高MDS疗效。
其次,MDS的治疗决策应基于其危险分层,危险分层的精准性在很大程度决定了治疗的合适性,IPSS和IPSS-R危险分层在既往应用多年,目前又推出了一种新型、基于分子学特征的MDS危险分层—IPSS-M,它将与MDS预后相关性密切的基因突变纳入其中,分层更为精准,共分为6组:极低危、低危、中低危、中高危、高危和极高危。其中,极低危组MDS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mOS)可达到10年,而极高危组MDS患者的mOS仅为1年左右,预后差异极大,因此需针对不同危险分层的MDS患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另外,对于较低危、生存期长的MDS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目前治疗进展主要聚焦于如何提高患者血象和延缓疾病的进展,主要的研究进展方向包括:①针对MDS伴贫血患者的治疗,罗特西普(Luspatercept)无疑是焦点性药物,无论在MEDALIST研究或COMMANDS研究(与EPO的头对头研究)中均表明,Luspatercept能使更多患者摆脱输血依赖,持续保持血红蛋白稳定。②我们中心将EPO联合Luspatercept应用于MDS治疗,结果发现能进一步提高疗效,使患者摆脱输血依赖。③针对于血小板低下的MDS患者,TPO受体激动剂(TPO-RA)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约有50%患者在治疗后改善了血小板水平。④对于MDS伴低增生性的患者,可以应用环孢霉素治疗。但需要指出的是,若此类的年轻MDS患者在半年内输血依赖情况得不到显著改善,建议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
最后,较高危MDS的治疗仍是最大的焦点,由于其疾病特点非常接近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因此诸多AML新药也平移用于较高危MDS的治疗。我认为,主要的研究进展包括:①在2023年ASH会议上,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Venetoclax)在MDS治疗中获得了较高的缓解率,尤其是将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VEN-AZA)用于高危MDS移植前的桥接治疗,正在探索该联合方案能否最大程度减少MDS的克隆,达到移植后的低复发率。②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新型CD47单抗在多项的多中心研究中显示,其能使较高危MDS获得良好的完全缓解率(CR),但能否最终转化为生存期的延长,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③针对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也具有不俗的前景,例如,IDH1/2突变抑制剂具有口服安全的优点,慢性髓系肿瘤能得到充分治疗,尤其是老年MDS患者。另外,CD3/CD123双特异性抗体对于高危MDS患者具有良好疗效,可达到极高的CR。
总体而言,MDS由于异质性极高,因此治疗突破比较困难,但我相信,随着对MDS理解的不断深入,新治疗靶点和新型靶向药物的发掘,再结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MDS的疗效和生存能进一步提升。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当前MDS治疗的瓶颈有哪些?
佟红艳教授:目前MDS治疗的最大瓶颈在于如何有效改善患者的总体生存(OS)。早在2004年,去甲基化药物(HMA)获批上市对于MDS意义重大,在此之前,MDS治疗药物极其有限,大部分患者仅能对症支持治疗或借鉴AML治疗(但只能进行低强度化疗),在此背景下,MDS患者的总体生存极其惨淡,尤其是高危MDS患者。随着HMA的问世,研究发现,HMA单药治疗较之于既往最佳治疗,仍能取得获益。然而,令人稍显遗憾的是,经过接近20年的HMA治疗应用,真实世界研究的数据显示,HMA并未能改善MDS的整体生存期,这种瓶颈堪称MDS治疗的痛点之一,目前,多种新型MDS治疗药物的最终目标也是改善患者生存,是当下亟待解决的突破点。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谈一谈当前可有效提高MDS患者生存的治疗建议?
佟红艳教授:首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非常成熟、明确可改善MDS患者生存的治疗手段,对于年轻高危MDS患者而言,allo-HSCT治疗的3年OS达到了70%。其次,基于MDS理解的不断加深,新型靶向药物之间的组合,例如BCL-2抑制剂、CD47单抗、CD3/CD123双特异性抗体等,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也是当下研究的热点。我相信未来也会涌现更多的新型靶向药物,实现MDS治疗的突破。
专家简介
佟红艳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执行主任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心主任,淋巴瘤中心主任
浙江省血液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
浙江大学医学院诊断教研室主任
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
浙江省高层次创新人才
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
浙江省杰出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
英国Royal Free Hospital 高级访问学者
社会兼职: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学组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血液淋巴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及MDS/MPN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MDS/MPN工作组副组长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分会常务委员及MDS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会MDS/MPN学组组长
浙江省抗癌协会血液淋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临床试验与伦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省部级重点项目、省杰青项目等7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在Haematologica,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J Infect等SCI期刊5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参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