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罕见的因造血干细胞获得性基因突变导致的血液系统疾病,补体介导的血管内溶血是PNH的主要病理特征。该病易复发,其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早治疗对于PNH患者来说极为重要。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第十五次实验诊断血液学学术会议暨第一次血液罕见病学术会议于2024年3月23-24日在姑苏城盛大召开,国内外血液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讨行业发展趋势。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韩冰教授以“PNH诊疗新技术”为题进行了精彩分享。会后,《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韩冰教授,就PNH的诊治手段、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患者的生存现状等做进一步分享。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罕见病,诊疗面临很多挑战。首先您介绍下目前针对PNH的诊治手段有哪些?
韩冰教授:首先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较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血红蛋白尿和贫血,还有一些罕见的临床表现,比如有些患者形成血栓的部位非常特殊(如肝静脉[Budd-Chiari综合征]、其他腹腔内静脉[门静脉、脾静脉等]、海绵窦、皮肤静脉),或者是缺血性贫血,还有以非特异性的表现为首发症状等等,因此PNH的诊断非常困难。但是幸运的是,PNH和其他骨髓衰竭性疾病相比,有自己的生物标记物,比如克隆检测,流式细胞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克隆检测成为常规检测手段。现在比较常用的是检测外出血、白细胞的气单胞菌溶素前体变异体(Flaer)以及 CD55、CD59等克隆性标记。外周血检测很容易实现PNH的诊断。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临床医生漏诊PNH。我们看到临床表现,意识不到患者可能是PNH,就会造成漏诊或误诊。我们见过一些这样的例子:患者因为反复的门静脉血栓做支架,但是临床医生并没有考虑PNH,有很长时间患者都没有PNH的诊断。所以对于PNH来说,临床医生在诊断方面仍旧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主要是对罕见疾病认识不足。目前PNH的诊断手段虽有,但是对一些非专科医院和非血液科医生来说,还意识不到诊疗手段,这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大挑战。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去年,我国首个《中国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PNH)生存状况白皮书》发布,请您谈谈在现有诊治手段下,我国PNH患者的生存现状如何?
韩冰教授:我国PNH的发展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缺乏有效药物治疗的阶段,其实治疗PNH的补体抑制剂依库珠单抗(Eculizumab)早在2007年于美国上市,但我国直到2022年年底才正式上市。在这之前,我国PNH患者面临着缺乏有效药物治疗的巨大困难,所以常规的对症支持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的改善非常有限。2023年发布的《中国PNH患者生存状况白皮书》调研数据显示,大量患者在诊断或发病以后,生活质量远远低于健康人群,其生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统计数据显示,患者5年死亡率高达30%,10年生存率在70%左右,所以我国PNH患者存在着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2022年以后,首个补体抑制剂即重组人源型抗补体蛋白C5单克隆抗体(Eeulizumab)正式在我国上市,但价格比较昂贵,很多家庭承受不起,所以能够使用依库珠单抗的患者是非常有限的。
第二个阶段是2024年年初,依库珠单抗正式被纳入国家医保,越来越多的PNH患者能够接受依库珠单抗治疗。今年2月份,新一代补体抑制剂C5单抗即可伐利单抗在中国获批,是其在全球所有国家中的首次获批。紧接着4月份另一款补体系统C5末端通路的上游补体抑制剂,即特异性补体B因子抑制剂可能要在中国上市。随着越来越多的药物在中国上市,药物的可及性会大幅提高。同时在国内还有很多创新机制的补体抑制剂在研发,有些患者可能有机会进入到临床试验中。这对PNH的诊断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本次会议上,您做了题为《PNH诊疗新技术》的专题报告,可否请您谈谈目前这些新技术将如何助力PNH患者生存的改善?
韩冰教授:在补体抑制剂上市之前,PNH患者的自然病程是非常差的。PNH虽然是良性疾病,但死亡率很高,即使没有死亡的患者,由于各种并发症,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很差,所以PNH对于患者的威胁其实不亚于恶性肿瘤。然而在补体抑制剂上市之后,有统计数据显示,经过10年的长期实践,使用依库珠单抗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与正常人几乎无异。现在我们有了更多的新药,比如说刚上市的可伐利单抗是一种皮下注射药物,在依库珠单抗每两周一次静脉注射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提升,即将上市的补体B因子抑制剂是一种更加方便的口服药物。从疗效来看,新型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既往药物存在的一些不足,比如血管外溶血、突破性溶血、C5多态性等等这样的问题,疗效有所改进。我们最近开展了一项临床试验,研究一种上下游同时抑制的创新性的靶点,研究的初步结果较为良好。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型药物的出现,PNH的疗效越来越好、安全性有保障,越来越方便——从静脉发展成皮下注射,再发展到口服、用药间隔期拉长等等,这些便利性使得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都会得以提升,所以我们也相信,这样一个罕见的疾病,从原来我们对其不良结局感到束手无策,到现在我们可以主动出手干预,能够让患者的生活与正常人无异,回到正常的生活当中,这也是作为一位医生最大的欣慰。
专家简介
韩冰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红细胞疾病组组长
国际IPIG工作组核心成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组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罕见病学组PNH组长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红细胞疾病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MDS和MPN工作组第二届委员会副组长
中国女医师协会MDS疾病组副组长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红细胞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白求恩精神研究会检验医学分会细胞形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分会红细胞疾病诊断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老年血液分会常委
世界中医药联盟常务理事,北京罕见病学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