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3~24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办,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实验诊断血液学学术会议暨第一次血液罕见病学术会议于江苏省苏州市顺利召开。国内外众多血液学专家学者以专题报告、病例讨论、专家点评等形式,就血液系统疾病实验诊断领域以及血液罕见病的相关进展进行学术交流。《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孙春艳教授接受采访,分享外周血循环浆细胞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应用。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请您介绍下近年来在MM诊治方面的最新进展情况。
孙春艳教授:在骨髓瘤治疗领域,随着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的广泛使用,现阶段CD38单抗已成为一线可及用药,极大地提高了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在这些药物的基础上,近年来也不断出现了新药物,包括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以及不断开发的新的CD38单抗。
在所有治疗进展中,免疫治疗,尤其是双特异性抗体的进展值得关注。特别是以B细胞成熟抗原(BCMA)和CD3为靶点的双特异性抗体,近年来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还有GPRC5D×CD3双特异性抗体,针对以BCMA为靶点的双特异性抗体治疗不佳的患者,取得了不错的疗效。除此以外,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等其他免疫治疗药物同样在骨髓瘤治疗中,特别是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治疗中,显示出治疗潜力。当然,这些药物所带来的毒副作用,例如角膜病变等,也值得关注。未来如何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毒副作用,仍然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就是CAR-T细胞免疫治疗。目前CAR-T细胞免疫治疗在中国发展迅速,包括针对BCMA和其他靶点的CAR-T,以及双靶点CAR-T或者CAR-T序贯治疗等,在RRMM和高危MM中,都取得了非常高的有效率和长期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所以,我认为未来CAR-T细胞免疫治疗可能会逐步改变骨髓瘤的治疗格局。除了免疫治疗药物以外,还有多种新药物正在开发中,包括小分子抑制剂、靶向药物以及新的作用机制的药物。随着这些治疗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和组合应用,未来MM有望变成一种可以治愈的慢性肿瘤。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本次会议上,您分享了《外周血循环浆细胞检测在MM中的应用》,可否请您谈谈外周血循环浆细胞检测对MM诊治及预后有哪些重要意义?
孙春艳教授:外周血循环浆细胞检测就是通过检测外周血中的浆细胞来检测肿瘤负荷。作为一个新兴技术,外周血循环浆细胞检测主要的优点在于无创。在血液肿瘤,尤其是淋巴瘤领域,液体活检取得了显著进展。近年来,大家对循环浆细胞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研究也投入了非常多关注,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循环浆细胞在浆细胞肿瘤的应用分为多个方面,如浆细胞疾病的筛查。研究发现,循环浆细胞可在浆细胞疾病的各个阶段被检测到,包括孤立性浆细胞瘤、意义不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GUS)、冒烟性骨髓瘤和MM,只是检出频率和中位循环浆细胞数目有所差异。
循环浆细胞第二个重要的应用方向是用于浆细胞疾病的分层诊断。欧洲的多中心研究已经证实,循环浆细胞数目的高低,对于高危冒烟性骨髓瘤的识别具有重要价值。同时,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冒烟性骨髓瘤预后分层模型,这个模型纳入了循环浆细胞数目,替代了原有的骨髓浆细胞的比值。这个新模型是完全以外周血中的指标来作为判断标准,实现了无创监测。未来经过进一步的证实,可能在临床上会具有重要价值。
另外循环浆细胞数目的高低,对于新诊断骨髓瘤的危险分层也具有重要价值。多个临床研究已证实这一点,欧洲骨髓瘤网络也推荐循环浆细胞检测作为新诊断骨髓瘤危险分层的指标。在2023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也有两个关于循环浆细胞的大会口头报告,重点阐述了用新的二代流式方法所检测的循环浆细胞数目的高低对于预后判断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没有循环浆细胞的这部分新诊断骨髓瘤患者,可能是一个独特的预后良好的临床亚型,这些发现都值得未来我们去重点关注。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外周血循环浆细胞检测手段有哪些?从国际趋势看,哪种治疗手段有望成为未来临床的的主要应用手段?
孙春艳教授:外周血循环浆细胞的检测方法,包括外周血涂片、流式检测方法,包括多参数的流式和国外常用的二代流式,以及二代测序等。不同的检测方法,敏感度不同,外周血涂片的敏感度是1%,多参数流式的敏感度可以达到10-4-10-5,二代流式的敏感度可以达到10-5-10-6,二代测序的敏感度也可以达到10-5-10-6。
从国内外研究趋势来看,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流式检测方法,包括多参数流式和二代流式。国外的最新研究则是应用二代流式的方法更多,因为它的敏感度更高。而在我国,应用更多的是多参数流式,因为二代流式目前尚未普及,多参数流式敏感度也能达到10-4-10-5,如果应用合适的抗体组合,划定合适的cut-off值,同样能在患者的诊断、预后、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现阶段,我们中心也在开展循环浆细胞的多参数流式检测,同时也发起了多中心临床研究,探讨多参数流式检测在新诊断骨髓瘤患者中的应用,经过统一的抗体组合和统一的cut-off值,以及在大样本中的验证,希望未来可以得出更好的、适合中国人群应用的抗体组合和cut-off值的设定。
孙春艳教授在会议现场作报告
专家简介
孙春艳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副主任
三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实验诊断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委员会委员
中国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工作组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髓瘤分会副主委
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武汉市医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通讯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
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SCI论文60余篇
分别于2007、2012及2020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