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至17日,国际细胞与免疫治疗(CTI)大会在中国杭州盛大举行,汇聚了全球细胞治疗和免疫治疗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和行业领袖。此次大会不仅是一个学术交流的国际平台,更是一个展示最新科研成果、推动领域发展的重要窗口。会议期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叶逸山博士接受《肿瘤瞭望-血液时讯》采访,围绕EBMT-China合作研究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供者选择原则,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享。现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Q1
根据EBMT-China合作研究的最新结果,您认为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CT)中选择最佳供者的一般原则有哪些变化?在供者选择过程中,有哪些关键因素需要考虑?
叶逸山博士:近年来,在供者选择的相关研究领域内已取得诸多进展。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与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EBMT)的近期合作中,我们主要观察到一项重要发现:在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中,相较于传统上被视为最优选择的亲缘全相合供者,采用单倍体相合供者进行移植,在降低疾病复发率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然而,未来的研究道路依然漫长且充满挑战,特别是我们需要深入探索如何通过持续减少移植后的并发症,最终将这种在降低复发率上的优势转化为实际的生存优势,从而使得单倍体移植能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如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中,成为选择供者时的更优方案。
此外,我们在旁系供者移植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我们的研究团队发现,旁系供者所能达到的移植效果与直系供者相似,这一发现有效地拓宽了移植供者的选择范围。因此,在这两个研究方向上,我们将继续开展更为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Q2
在allo-HCT领域中,您如何看待中国在供者选择和移植实践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异?
叶逸山博士:目前,中国的单倍体移植技术的发展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不仅起步较早,而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供者资源的获取方面,中国与国际上的情况存在着显著差异。在国际上,找到合适的造血干细胞供者通常较为容易,然而在中国,由于长期以来供者资源的相对匮乏,我们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正因如此,我们选择了单倍体移植这一独具特色的技术路径,并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因此,单倍体移植技术是中国在医学领域相对于西方国家的一大独特优势,应继续坚定地走在这条创新之路上,不断优化和完善单倍体移植技术的各个环节,努力提升其疗效和安全性,力求将这项技术做得更好、更强。
Q3
展望未来,您认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供体选择将会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势?EBMT-China合作项目将如何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叶逸山博士: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供者选择领域,我认为存在两大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首先是如何有效扩大供者选择库。正如我之前所述,随着旁系供者单倍体移植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我们有望极大地拓展供者选择范围。其次,在供者的优选策略方面,我们将与国内同行携手,进一步深入研究,旨在探索针对不同类型白血病或其他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情境下的最优供者选择策略,以期让更多患者从中受益。未来,相信将会出现更加个体化的供者选择方案,从“人人有供者”向“人人有好供者”的愿景迈进,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同时,我们将持续推进与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的合作。这一合作关系对于提升我国血液疾病,尤其是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我们还计划联合国内更多的医疗单位,不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更希望在血液学的其他领域和不同病种上,与EBMT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从而进一步扩大中国血液学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