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在CD19 CAR-T在难治/复发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北京高博医院团队除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可能影响CD19 CAR-T治疗疗效的因素外,也一直着眼于更积极地为这些患者寻找进一步加深缓解深度直至治愈的治疗方式。
在今年即将召开的第51届欧洲血液学年会上,北京高博医院克晓燕、胡凯教授团队将作题为“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combined with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 for refractory/relapsed B-cell lymphoma: salvage therapy vs. consolidation therapy”的现场壁报展示,为探索CAR-T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相结合的治疗方式治疗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思路。
亮 点
01、减瘤治疗有效的患者,选择自体移植联合CAR-T治疗可明显提高有效率,延长生存
针对本研究的创新点,胡凯教授指出:自体移植联合CAR-T的治疗方式相较于单纯自体移植来说,可能进一步加深患者的缓解深度,是近期针对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比较有治愈希望的一种治疗选择策略。
我们团队总结了本中心59例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患者应用自体移植联合CAR-T的治疗结果,旨在进一步探索自体移植联合CAR-T治疗的适应人群。59例患者中47例减瘤化疗有效,在CR或PR状态下接受自体移植联合CAR-T的巩固治疗;另外12例减瘤治疗无效,在SD/PD状态下行自体移植联合CAR-T的挽救治疗。结果显示,在治疗后 3 个月的评估中,减瘤CR/PR组的客观反应率(ORR)为 44/47(93.6%),完全缓解率(CRR)为 41/47(87.2%)。而减瘤无效的PD/SD组,ORR为5/12(41.7%),CRR仅为4/12(33.3%)。中位随访 27.39 个月后,减瘤CR/PR 组1年OS为89.4%,2年为82.0%,3年为70.5%;1年PFS为80.9%,2年为78.2%,3年为70.0%。减瘤无效PD/SD组的1年、2年和3年OS值均为36.4%。1年、2年和3年PFS值均为33.3%。
02、自体移植联合CAR-T治疗的安全性可控
研究显示治疗的安全性良好,CAR-T细胞扩增对自体造血干细胞植入无影响。中性粒细胞中位植入天数为 15 天(范围:10-62天),血小板中位植入天数为15.5 天(范围:6-52天)。55/59例患者(93.2%)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5/59 例(8.5%)出现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在减瘤CR/PR组中,17.0%(8/47)出现3级及以上CRS),2.1%(1/47)的患者发生3级ICANS。但在PD/SD组,≥3级CRS和≥3级ICANS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41.7%(5/12)和8.3%(1/12)。
03、展望
胡凯教授指出,北京高博医院淋巴瘤骨髓瘤科近年来积累了丰富的CAR-T治疗经验,随着真实世界中CAR-T治疗复发/难治的病例逐步增多,临床问题会更加复杂。CD19 CART可能治愈一半的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对于减瘤化疗及靶向治疗有效的患者,自体移植联合CAR-T的巩固治疗可进一步降低肿瘤负荷,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且安全性可控。但减瘤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不能从中获益,不良反应发生率高,需要探索更加个性化、精细化的治疗方案。
专家简介
克晓燕 教授
北京高博医院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高博医学(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成人淋巴瘤学科带头人,博导、二级教授,高博医学(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医院淋巴瘤骨髓瘤科首席顾问
学术任职: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学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靶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肿瘤学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学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靶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肿瘤学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委员
中国老年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副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常委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副主编,多家杂志编委
卫生部、北京市医疗技术鉴定咨询专家
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胡凯 教授
北京高博医院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北京高博医院淋巴瘤骨髓瘤科 科主任
研究方向: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整合诊断、规范化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复发难治性淋巴瘤、骨髓瘤诊治有丰富经验,完成R/R淋巴瘤及骨髓瘤CAR-T细胞治疗1000余例。
学术任职: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专家委员;
北京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中国T细胞淋巴瘤工作组委员;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肿瘤协会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医学会血液委员会青年委员
参与20余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发表中英文论文30 余篇;参编参译著作5本;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美国血液学年会、欧洲血液学年会)汇报团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