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恶性克隆性增殖性疾病,其分类主要依据免疫表型,但实践中存在主观性且免疫表型与基因特征不完全吻合。因此,深入探索分子特征对完善T-ALL预后分层至关重要。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王建祥/邱少伟教授团队回顾性分析了117例T-ALL患者的临床数据,系统性阐述了成人T-ALL的异质性,并构建了ETP-like评分模型。此研究不仅加深了对T-ALL异质性的理解,也为预后分层和精准治疗提供了分子依据,推动了T-ALL个性化治疗策略的发展。
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是一种以T细胞发育异常为特征的恶性克隆性增殖性疾病1。目前T-ALL的分类主要依据免疫表型,包括早期前体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TP-ALL)、near-ETP-ALL和non-ETP-ALL。ETP-ALL的诊断标准为CD8和CD1a表达阴性,CD5表达水平低(≤75%),以及表达一种或多种髓系和/或干细胞标志物2。符合ETP-ALL免疫表型标准但CD5表达水平较高(>75%)的患者被归类为near-ETP-ALL3。然而,在临床实践中,依据免疫表型进行ETP-ALL的诊断时,CD5表达水平的评估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且多项研究表明,ETP-ALL的免疫表型与其基因特征并不完全吻合,严格遵循免疫表型标准可能无法充分反映ETP-ALL的分子特征4–6。因此,深入探索ETP-ALL分子特征对于进一步完善T-ALL的预后分层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王建祥/邱少伟团队回顾性分析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自2009年5月至2023年3月期间收治的共117例T-ALL患者的临床数据,从临床特征、基因突变和转录组等角度系统性地阐述了成人T-ALL患者的异质性,并成功构建了ETP-like评分模型。
该研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了诱导化疗结束时流式MRD阴性,移植及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是T-AL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基因靶向测序结果显示MED12基因突变主要发生于ETP-ALL与near-ETP-ALL患者,且携带MED12突变的患者具有更低的CR率及流式MRD阴性率,提示MED12突变可能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另外,通过T细胞发育轨迹分析,将T-ALL患者在转录组上划分为3个亚型,包括ETP-like group,immature T-ALL group及mature T-ALL group。其中ETP-like group对应于免疫表型的ETP-ALL和near-ETP-ALL,其发育阻滞于HSC/LMPP/CLP阶段。基于ETP-like group的特征,研究团队通过LASSO回归构建一个了基于7个基因的ETP-like评分模型,并在4个独立T-ALL队列中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研究发现,较高的ETP-like评分与T-ALL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此项研究的完成,不仅加深了我们对T-ALL异质性的理解,也为临床实践中T-ALL患者的预后分层和精准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分子依据,推动了T-ALL个性化治疗策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
上述研究近日以题为“The Clini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Distinct Subtypes in Adult T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发表在《Cancer Science》杂志。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邱少伟副主任医师和王建祥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余禾野和博士后刘文兵为共同第一作者。该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ETP-like模型已申请专利)。
参考文献:
1. Ferrando, A. A. et al. Gene expression signatures define novel oncogenic pathways in T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Cancer Cell 1, 75–87 (2002).
2. Coustan-Smith, E. et al. Early T-cell precursor leukaemia: a subtype of very high-risk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Lancet Oncol 10, 147–156 (2009).
3. Morita, K. et al. Outcome of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lymphoma: Focus on near-ETP phenotype and differential impact of nelarabine. Am J Hematol 96, 589–598 (2021).
4. Wood, B. et al.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ETP phenotype and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in T-ALL: a Children’s Oncology Group study. Blood 142, 2069-2078 (2023).
5. Gutierrez, A. et al. Absence of biallelic TCRgamma deletion predicts early treatment failure in pediatric 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J Clin Oncol 28, 3816–3823 (2010).
6. Zuurbier, L. et al. Immature MEF2C-dysregulated T-cell leukemia patients have an early T-cell precurs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gene signature and typically have non-rearranged T-cell receptors. Haematologica 99, 94–102 (2014).
王建祥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临床首席专家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首批长聘教授;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等职务;
天津授衔专家、海河医学学者、首届天津名医、获天津市“十佳”医务工作者、“中国好医生”月度人物;
从事血液病临床与基础工作多年,对各种血液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主要从事白血病及血液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邱少伟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白血病诊疗中心病区主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本科
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访问学者
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生导师
天津市青年科技优秀人才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Blood(2023), Leukemia(2022,2024), Cancer research(2024), J Clin Invest(2019), Cancer Communications(2023), Blood Cancer journal(2024)等杂志发表SCI论文
研究领域为急性白血病发病耐药机制及免疫靶向治疗
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天津市自然基金、临床科研基金等;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医科院创新工程等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