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关键治愈性手段。2025年1月17~19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白血病、淋巴瘤及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暨2025年CSCO血液肿瘤学术大会”在美丽海口盛大召开。会议现场,《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胡炯教授接受采访,分享移植在AML/MDS不同病情阶段的应用策略、预处理方案的改良与创新,以及移植后管理的挑战与应对,以期为广大血液领域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推动AML/MDS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01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AML/MDS的治疗中,移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您能从整体上阐述一下目前AML/MDS移植在不同病情阶段(比如初诊、复发难治等)的应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的主要依据吗?
胡炯教授:对于初治的AML患者,治疗策略需根据其风险等级来制定。其中对于中高危的患者,一旦病情得到缓解,理论上推荐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这是因为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显著降低中高危AML的复发率,是此类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而对于相对低危的患者,如果通过有效的化疗或与靶向治疗的联合应用,能够实现残留病灶的转阴,那么可以暂时不考虑移植。然而,在后期的随访过程中,若出现疾病复发或残留病灶转阳,那么可能仍需要通过移植来获得疾病的根治。对于所有复发或难治的AML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目前唯一根治的治疗手段。
02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AML/MDS移植预处理方面,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致力于改进和创新。您能介绍一下目前预处理方案在降低移植后复发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吗?这些进展对提高患者的移植安全性和长期生存率有着怎样的意义?
胡炯教授:目前针对AML/MDS的移植预处理改良及临床研究,主要聚焦于两大目标:一是通过改良预处理方案进一步降低疾病复发率,比如我们中心正在探索双烷化剂的预处理方案,同时,国内和国际上的研究也在尝试将维奈克拉或中大剂量的地西他滨整合到移植预处理中,以期进一步降低移植后的复发风险并提高疗效。二是通过改良预处理方案来提高移植耐受性。针对中老年患者或体能状态较差的患者,多项临床研究正在尝试减低移植预处理的剂量,以提高患者的移植耐受性。在移植后,通过维持治疗形成综合治疗平台,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疗效。
03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AML/MDS患者移植后的管理至关重要。您认为目前在移植后的免疫重建监测、复发预警以及并发症防治等方面,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是什么?您的团队正在开展哪些工作来应对这些问题呢?
胡炯教授:目前,针对AML/MDS采取综合治疗策略。因此,我们并不期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够一次性彻底治愈AML/MDS,而是将其视为整体治疗中的关键一环。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够显著降低疾病的早期复发率。在移植完成后,我们将持续进行疾病监测,并据此制定预防策略或开展基于监测结果的抢先治疗,以进一步降低复发率。通过预处理强化治疗,以及移植后的免疫调控等手段,达到真正治愈的目的。总之,移植治疗是一个包含疾病监测、免疫调控及预防治疗等多个环节在内的复杂而全面的体系,它远不止于移植前的预处理阶段,而是一个持续性的、综合性的治疗平台。
胡炯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血液科副主任,骨髓移植病区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工作学习经历:1996.4~10 法国巴黎 Saint-‐Louis 医 院 成 人 血 液 科 ;1996.10~1997.3 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血液科骨髓移植;2000.3~2013.1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心、肺、血液研究所(NIH-‐NHLBI)博士后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治疗体系优化的临床研究,难治性白血病耐药机制和靶向逆转研究、GVHD免疫耐受诱导
学术任职:美国血液学会正式会员,美国血液学会髓系肿瘤学术委员会委员、欧洲骨髓移植协作组(EBMT)国际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上海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上海移植免疫学会副 主任委员
获奖:2016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 4 完成人)、2015年度上海获自然科学奖特等奖(第 4 完成人)
课题与论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项目 4 项、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师项目 1 项、发表 SCI 论文 90 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