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淋巴瘤是成人眼眶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理诊断和分类比较复杂,极易漏诊误诊。如何提高眼淋巴瘤的诊断率,更好地守护患者眼健康及生命健康,是眼科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2024年3月30日,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北京大众健康科普促进会、北京陈菊梅公益基金会主办,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细胞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眼淋巴瘤协作组首届学术论坛顺利在京召开。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围绕眼淋巴瘤诊治方面的最新进展及热点问题展开了积极交流与热烈讨论。《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协作组组长、大会主席王亮教授接受采访,分享眼淋巴瘤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作为本次大会的主席,可否请您与我们分享一下眼淋巴瘤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进展?
王亮教授:非常高兴今天我们能一起见证这样激动人心的时刻——眼淋巴瘤协作组正式成立。协作组是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魏文斌教授和王景文教授作为名誉组长、我和马建民主任作为协作组组长,协同全国来自30多个省市的90余位专家组成的。我们协作组成立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把眼淋巴瘤的规范化诊治的理念推动下去,帮助全国眼科医生和淋巴瘤科医生加深对眼淋巴瘤的认知,从而更加规范、更加合理的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这是我们成立眼淋巴瘤协作组的初衷。
关于眼淋巴瘤的进展,第一,近期我们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放疗科团队携手在血液学顶刊——leukemia杂志发表了两家医院的眼淋巴瘤患者长期生存的数据。数据显示眼附属器的边缘区淋巴瘤患者的生存期其实与相似年龄的健康人的寿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眼淋巴瘤其实并不凶险,这个结论带给患者很大的信心;数据还显示经过我们合理的医学干预,能够给患者带来生存上的获益。第二,眼附属器淋巴瘤的放疗剂量有很大优化。既往的放疗剂量一般为24~30 Gy,但是这个放疗剂量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比如眼睛干涩、结膜炎、甚至术后三到四年还会发生白内障,很多患者还要接受二次白内障手术。近些年来许多国内外专家,包括我们,正在进行改善放疗剂量的研究工作,把放疗剂量从20 Gy降低到4 Gy,后有研究证实两种剂量的疗效相似,但降低后的放疗剂量显著减少了不良反应,大大改善了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第三,眼淋巴瘤还包括一部分眼内的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这种类型的眼淋巴瘤更加罕见,在中国每年发病人数可能不足1000例,因此眼科医生对于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的认知就更少。既往眼科医生治疗该疾病,一般是玻璃体注射小剂量甲氨蝶呤这样的化疗药物,虽然疗效不错,但是很多患者后续出现了脑部的复发,一旦出现脑部复发,患者的生存期会大大缩短。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新型口服BTK抑制剂(如奥布替尼、泽布替尼)对眼内的病灶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甚至有可能与多次玻璃体注射小剂量甲氨蝶呤的疗效一致。同时这种新型口服的靶向药物还能够进入到中枢神经系统,有效预防脑部的复发,这是我们近期研究的成果。当然,后续还有很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我们希望开展一系列前瞻性研究,不断探索更好的、更优化的诊疗方案,使得眼眶淋巴瘤和眼内淋巴瘤患者的生存期得到延长、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眼健康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这是我们希望以后开展的一些工作。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眼附属器淋巴瘤的治疗方面,目前有哪些治疗策略,与传统策略相比有什么区别?
王亮教授:眼附属器的边缘区淋巴瘤是一种惰性淋巴瘤,其治疗策略与侵袭性淋巴瘤的治疗策略略有不同。绝大多数患者都是从眼科做完手术之后转给了血液科或放疗科,我们会根据患者有无症状来选择后续的治疗方案。如果患者没有太多症状,仅眼部有一些淋巴瘤残余,我们的方案是定期观察,不需要积极干预,因为眼附属器淋巴瘤总体来说无法根治,后续有复发的可能,提前治疗未必会使生存期得到明显改善;如果患者有症状,我们一般采用低剂量的放疗以达到控制肿瘤的效果。当然,术后三年、五年甚至十年都有可能出现肿瘤复发,但是绝大多数复发局限于眼部。复发之后,我们可以再一次进行手术以及放疗治疗,但是对于眼球后方肿瘤负荷较大的患者,我们可以采用前期诱导治疗,比如CD20单抗联合奥布替尼,快速缩小肿瘤,继而采用放疗进行巩固,从而保证患者的视力,另外再减少放疗相关的一些不良反应。
眼内淋巴瘤的治疗策略与眼附属器淋巴瘤的治疗策略不同。眼内淋巴瘤,即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一种特殊类型。治疗策略包括眼部注射小剂量甲氨蝶呤和使用新型靶向药物,比如我前面提到的BTK抑制剂(奥布替尼、泽布替尼等)可以穿透血眼屏障进入到眼部,从而控制眼内病灶;还可以穿透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预防脑部病灶的复发。眼内淋巴瘤存在血眼屏障,普通药物很难进入,采取化疗需要大剂量的静脉输注,比如大剂量的甲氨蝶呤。国内外有很多研究表明,大剂量的甲氨蝶呤可以控制眼部和脑部的病灶。随着我们对眼内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和后续治疗的研究更加深入,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优化的方案能够应用到患者,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