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作为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之一,慢性病性贫血是住院患者中最多见的贫血,也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贫血。慢性病性贫血一般都伴有基础疾病,患者病因复杂,症状各异,分布在多个科室,临床医生应引起足够重视,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好疗效。在近日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九届红细胞疾病(贫血)大会上,《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姜中兴教授分享慢性病性贫血诊疗的进展及展望。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病因治疗是慢性病性贫血治疗的基石。能否请您介绍下导致慢性病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姜中兴教授:既往认为慢性病性贫血的病因主要是由慢性炎症、恶性肿瘤等免疫系统相关因素引起。但是随着研究深入,目前囊括的病因在不断扩展,不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糖尿病、心衰、肥胖等原因引起的贫血,还包括老年人不明原因的贫血以及ICU病房重症患者的贫血,这些均是引起慢性病性贫血的病因之一。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目前我国老龄化加剧,那么老年人慢性病性贫血的治疗应注意哪些方面?
姜中兴教授:老年人贫血治疗需要具体区分,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因为部分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慢性疾病,如慢阻肺、心衰、糖尿病甚至不明原因。所以老年患者发生贫血时,需要筛选检查,如果发现患者出现细胞因子增加、铁调素增加、铁代谢失调等情况,则患者的贫血很有可能为慢性病性贫血。对于这类慢性病性贫血患者,治疗时应尽量采取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如糖尿病患者治疗贫血时应不增加血糖异常风险,心衰患者应减少心衰风险因素等。通过合理选择患者耐受的药物来改善贫血症状,从而尽量减少老年贫血患者的输血次数。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深耕贫血领域多年,也取得了多项进展。那么您认为未来慢性病性贫血诊疗有哪些新趋势呢?
姜中兴教授:诊断标准既往为病史,以及血红蛋白含量、铁代谢稳态改变等指标,而目前已出现一些新指标(如铁调素增加、细胞因子增加等),但尚未纳入指南;随着诊断技术发展与进步,这些新的手段可能也会成为慢性病性贫血的新诊断标准。
就治疗方面而言,目前也取得了多项进展。既往主要依靠输血、补铁治疗、红细胞生成刺激剂等传统方案进行治疗,但是无法真正有效改善慢性病性贫血的病因。随着诊断及治疗技术的进展,目前针对铁调素增加的发病机制而言,出现了新型治疗药物,包括肝素类药物、抗体类药物(如白介素6受体拮抗剂)等可有效降低铁调素,改善患者的贫血情况,从而造福更多患者。
专家简介
姜中兴 教授
-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博士后导师、中原名医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医学部主任
-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红细胞学组副组长
-
河南省医学会血液学会主任委员、红细胞学组组长
-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委员会常务委员
-
CSCO中国抗白血病联盟委员
-
北京癌症协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学组副主委
-
河南省实验血液学会主任委员
-
河南省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