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4月14日至17日,第50届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学会(EBMT)年会,在英国名城格拉斯哥隆重举行。今年恰逢EBMT成立五十周年,本届盛会汇集了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领军人物,以及来自全球6000余位血液学专家、同道,共同回顾人们在过去50年中在血液和骨髓移植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并就未来的患者管理进行了前瞻性探索。会上,本刊现场记者特邀请我国血液学领军人物、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为我们回顾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发展史,以及分享他四十多年来参加EBMT大会的深切感悟。
01
我和EBMT的42年之约
今年恰逢EBMT成立50周年庆典,大会共设72个分会场,吸引了全球89个国家的6000余位血液学同道参加。2023年,由黄晓军院士、马军教授、吴德沛教授、王建祥教授带队参加了在法国举办的49届EBMT年会。马军教授介绍说,我国今年与会人数超过了2023年,他们受到了本届大会主席Anna Sureda 教授非常诚挚的欢迎。
马军教授回忆起他第一次参加EBMT年会是在1982年,当时参会的中国学者只有陆道培院士和他两个人。回想当年,马军教授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留学生。他深深感到当时我国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水平和世界一流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到差距。
马军教授介绍说,那时候主要还是以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为主,同时也做亲源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对象都是比较年轻的患者,但是患者移植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特别严重,如何预防和治疗GVHD是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今,除了ASCT之外,还发展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半相合移植、非血缘移植、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药物治疗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地开展起来。
02
EBMT成立50周年: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发展史
EBMT自1974年创立至今走过50年历史,也代表着人类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探索的历史,它经历了从低潮到了高潮,到了现今飞速发展的阶段。1960年,美国多纳尔·托马斯医生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骨髓移植,开创了造血干细胞的移植,后于1990年多纳尔·托马斯医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也是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临床血液学科医生。
马军教授表示,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细胞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开拓者。如果没有首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的成功,也就没有白血病、淋巴瘤等各种血液肿瘤的治愈性治疗。时至今日,真正能够使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及遗传免疫性疾病患者获得治愈的治疗手段仍然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它开启了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和免疫性疾病靶向治愈的新时代和新纪元。
03
回顾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发展历程
中国的第一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在1964年,当时手术的实施者即当今著名的血液病及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院士。我国首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也是陆道培院士开创,后来张伯龙教授和严文伟教授分别在北京和天津做了我国首个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北京人民医院黄晓军院士完成了我国第一个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自2002年起,黄晓军院士基于G-CSF和ATG诱导免疫耐受的单倍体相合移植体系逐渐完善,提出了国际知名的“北京方案”。
目前,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发展已进入“快车道”,据统计,2019年中国移植中心的数目显著增加;2009-2021年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例数飞速增长。我国每年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例已达到2万例,接近于欧美国家的水平。
04
血液肿瘤领域的创新引领现代肿瘤治疗的进步
马军教授从1982年首次参加EBMT年会至今,已经历了42年的时间。他表示血液肿瘤治疗的进展非常巨大,尤其是干细胞移植领域和细胞免疫治疗的进步为血液肿瘤患者带来了临床治愈的新纪元。从首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到首个小分子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成功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再到第一个单克隆抗体药物——抗CD3单克隆抗体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急性GVHD,第一个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用于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获得70%治愈,再到PD-1/PD-L1抑制剂,以及目前的抗体偶联药物(ADC),都始于从血液肿瘤的治疗。马军教授总结道,六十年来血液肿瘤领域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CAR-T细胞治疗和干细胞移植治疗一直走在各科肿瘤治疗的前列,可以说没有血液肿瘤治疗的进步,也就没有现代肿瘤治疗的今天。
最后,马军教授在总结参加本届EBMT大会最大的感悟时表示,我们国家要必须要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更要积极地与国际学术组织寻求合作。如果没有坚持不懈地走出国门,和国际同道间的学术交流,就没有我们国家血液肿瘤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