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植入失败是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罕见但致命的并发症。二次移植几乎是移植失败的唯一挽救措施。然而,在以往的文献报道中,二次移植的预后通常很差。2024年4月14日至17日,第50届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学会(EBMT)年会在英国格拉斯哥隆重举行。会议聚焦干细胞移植和细胞疗法的最新进展,推动着血液病患者向着更好的临床预后迈进。在本届大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于谦教授团队的口头报告《首次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植入失败后,使用Flu/Cy方案并更换供者进行挽救性单倍体移植的随访结果》,引起了广泛关注。本刊特邀请孙于谦教授走进现场会客室,和广大读者分享该项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分享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失败的挽救治疗进展。
植入失败是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少见但致命的并发症
植入失败(Graft Failure,GF)是移植后十分罕见、但非常棘手的问题。GF的发生率仅5%-10%,它会带来诸如感染、出血、器官损伤等不良事件。如果没有经过挽救治疗,GF的死亡率接近100%,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并不多,主要方法是接受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
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还面临较大的挑战,目前包括预处理方案、供者的选择、GVHD的方案等在内的二次移植方案仍未有统一标准,整体疗效亦十分有限。根据既往的研究报道,二次移植1年的OS仅11-37%(Leukemia Lymphoma. (2015) 56:656–62.)。因此GF患者的生存情况非常不乐观。
植入失败可以细分为移植物排斥和植入不良。总体来看,植入失败有多种原因,例如供受者的配型,相合的程度,预处理的强度,移植物的种类,输注细胞数,甚至原发疾病、GVHD预防方案等均可能与植入失败相关。
孙于谦教授团队使用Flu/Cy方案并更换供者进行挽救性移植,显著改善GF患者生存
孙教授团队于2021年发表了纳入13例患者的小样本研究结果(Front Med (Lausanne), 2021, 8: 604085.)。结果显示,二次移植后,存活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15天(92-869天)。在最后一次随访中,有7名患者仍存活。6例死亡患者中,4例为TRM,2例为疾病复发。二次移植后1年的OS和DFS分别为56.6%和48.4%。结果十分令人鼓舞,显著地优于既往文献报道。
所有患者在二次移植后均实现了完全嵌合。二次移植后中性粒细胞植入成功的中位时间为13天(10~21天)。13例患者中有10例(76.9%)在最后随访时实现了血小板植入成功,中位时间为16天(9~78天)。
本次口头报告的结果在过去的工作基础上,扩大了样本量。入组标准:(1)诊断为急性白血病、MDS、淋巴瘤;(2)首次haplo-allo SCT后植入失败;排除标准:(1)未控制的活动性感染;(2)未控制的活动性GVHD;(3)显著的器官功能障碍:总胆红素≥2ULN,或血肌酐≥1.5倍上限,或左室射血分数<50%,或症状性心力衰竭;(4)ECOG>2;(5)预期寿命<28天。仍然采用Flu/Cy方案,具体用量为氟达拉滨30 mg/m2,d-6至d-2,环磷酰胺1 g/m2,d-5至d-4。研究仍然选择更换不同的半相合供者。GVHD预防方案为:巴利昔单抗20 mg,d-1和d+4,联合环孢素A(谷浓度150-250 ng/ml),以及吗替麦考酚酯。为了进一步降低aGVHD,后17例患者在第15天接受了第三剂巴利昔单抗治疗。
对于研究方案的设计,孙教授解释道,新方案中更换供者的选择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个方案设计是基于现有的临床实践取得的经验。团队曾经做了很多的尝试,通过更换供者、改进预处理方案、改进GVHD方案等不同变量的选择与组合,最终摸索出一个成功的治疗方案。但是基础医学的机制尚未清楚,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本次共报道30例患者的结果(既往报道13例)。二次移植的中位时间为首次移植后96.5(33-215)天。在30例患者中,28例患者采用了不同单倍体供者,只有2例患者采用了相同的单倍体供者,原因是没有其他可选择的供者。30例患者中,1例在二次移植后19天死亡。在29例可评估的患者中,所有患者在二次移植后中位11(8-24)天实现了中性粒细胞成功植入,22例患者在二次移植后中位17.5(9-140)天实现了血小板成功植入。1年OS为60%,DFS为53.3%。1年CIR和TRM分别为6.7%和33.3%。与历史对照组(n=34)相比,新方案组中性粒细胞植入率(100% vs. 58.5%,P<0.001)、血小板移植率(75.8% vs. 32.3%,P<0.001)均显著更优。新方案组1年OS显著改善(60.0% vs. 26.4%, P=0.011)。
未来将以更优的患者生存为前进方向,不懈努力,精益求精
谈到研究未来的前进方向,孙教授表示,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首先还需要进行多中心研究来进一步证实本研究的结果;其次,移植的方案、GVHD的方案还可以继续优化。尤其是GVHD预防的方案,希望做到更加精细化、个体化,力求进一步改善患者生存;孙教授还希望通过更深入的基础医学机制探索和更丰富的临床实践,来探索更换及不更换供者哪种更好、什么样的供者能令患者的生存最优。最后,孙教授表示,未来将以更优的患者生存为前进方向,不懈努力,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 Yuqian Sun et al. 2024 EBMT. Abstrat OS5-02
2. Christelle Ferrà et al. Leuk Lymphoma. 2015 Mar;56(3):656-62.doi:10.3109/10428194.2014.930849. Epub 2014 Aug 4.
3. Yu-Qian Sun, Yu Wang et al. Front Med (Lausanne) 2021 Jun 4:8:604085. doi: 10.3389/fmed. 2021. 604085.
专家简介
孙于谦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顺义院区血液科主任
社会任职:
第十一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委员兼秘书
第十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北京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移植感染组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委员会青年委员
欧洲骨髓移植协作组(EBMT)高级访问学者
欧洲骨髓移植协作组(EBMT)全球青年大使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包括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在内的省部级课题4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中英文论文50余篇。作为参与人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荣获北京医师协会优秀医师、2021年度人民好医生青年典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卓越青年等奖励。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尤其是老年造血干细胞移植、难治复发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等)及血液病合并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