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6月22日至6月26日,第32届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 2024)大会在泰国曼谷举办。作为血栓与止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盛会,ISTH大会凭借其深远的学术影响力和丰富的学术内容,吸引了全球数千名顶尖专家学者的参与。《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致力于同步传递前沿学术资讯,现精选卓越研究成果,为血液疾病领域提供学术参考信息。
研究背景
在全球范围内,传统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测定方法,尤其是基于血浆凝固反应的Clauss纤维蛋白原测试(CCT),已被广泛采用。尽管此方法应用普遍,但其在测定过程中易受到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s)等纤溶产物的干扰。对于一般健康个体而言,此类干扰可能不会产生显著影响。然而,在临床医学环境中,尤其是在处理出血并发症时,此类干扰成为了一个显著的问题。当检测到低纤维蛋白原水平时,区分此结果是否真正反映低纤维蛋白原状态,或是由高纤溶症引发的干扰,变得尤为关键。
这种区分对于指导合理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因为基于不同的潜在原因,出血的管理策略存在显著差异。针对多数出血状况,特别是与高纤溶症紧密相关的病例,当前的治疗策略尚存显著局限。在传统医疗实践中,当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偏低时,医生通常会选择应用纯化的纤维蛋白原浓缩物(FC)或新鲜冰冻血浆(FFP)作为治疗手段。然而,在应对高纤溶症这一复杂病情时,FFP的疗效常因稀释效应而显著减弱,而FC的应用效果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出血的潜在机制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在应对当前挑战的过程中,该研究引入了真实纤维蛋白原检测(true fibrinogen assay,TFT)这一新型的测试方法,并通过两种不同的纤维蛋白(原)测试来区分F1/纤维蛋白原缺乏和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之间的出血原因。TFT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不受纤维蛋白中间体或其衍生物的干扰,能够提供关于纤维蛋白原浓度的精确且针对性的信息。TFT的引入,预期将极大地增进对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认识,并有望成为推动出血治疗改进及预防出血的新手段。
当前与未来的原因不明的出血并发症临床诊治流程
研究方法及TFT检测原理
在不同的FDPs浓度条件下,对两种检测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评估。与传统检测有所不同,TFT检测法展现出了对FDPs的抗干扰能力,使得在纤溶产物存在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更为精准地评估纤维蛋白原的实际水平。
405纳米的吸光度(OD)与纤维蛋白原浓度之间的反比关系
FDP-纤维蛋白衍生物对TFT的影响
研究结果及结论
基于健康群体的样本分析显示,部分先前被CCT识别为纤维蛋白原水平较低的个体,在新测试方法(TFT)下,其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呈现显著的差异,超过1 g/L。随后,TFT被进一步应用于慢性肝病患者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出与FV水平更为密切的纤维蛋白原水平相关性。综上所述,TFT这种新型的纤维蛋白原检测相较于CCT,展现出了更高的特异性,在存在干扰性纤溶产物时,尤其是在出血并发症的情况下,它能够提供更准确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此项技术进展对于优化相关临床条件下的评估与治疗策略,具有显著且重要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特异性的纤维蛋白原浓度检测方法优于常规Clauss方法。
健康人群中:通过CCT和TFT确定的纤维蛋白原水平
根据不同人群分组:通过CCT和TFT确定的纤维蛋白原水平
止血的平衡与失衡
专家简介
San Pun(潘山),博士
AiMorphous Health 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生命科学领域 资深科学家
具备在临床实践中生物标记和检测产品开发方面的丰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