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届欧洲血液协会(EHA)年会于2024年6月13日~16日在西班牙首府马德里隆重举行,作为欧洲血液学领域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一起分享并探讨有关血液学的创新理念及最新的科学和临床研究成果。本次EHA大会上,张会来教授牵头的多项研究入选了Poster,涵盖了淋巴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为此《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现场特邀采访了其团队成员周世勇教授并围绕这几项研究进行了深度点评。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谈一谈您团队本次EHA会上关于原发性胃肠道滤泡性淋巴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预后的研究(abstract P1136)?
周世勇教授: 原发性胃肠道滤泡性淋巴瘤(PGI-FL)是一类较为罕见的疾病,但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内镜技术和设备的进步,PGI-FL被越来越多地发现和报道。与结内FL (N-FL)相比,PGI-FL具有相同的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和标志性的t(14;18)易位,但PGI-FL多表现为局部病变和惰性行为。此外,与FL预后不良相关的组织学转化(HT)在PGI-FL中极为罕见,迄今仅有极少数病例报道。由于发病率较低,目前关于PGI-FL的研究多为病例报告和回顾性研究,队列规模较小,长期结果尚不清楚。
基于上述背景下,张会来教授团队开展了这项迄今为止最大样本量的PGI-FL研究,鉴于PGI-FL的罕见性,目前关于其发病率、临床特征及生存期方面的数据较少,我们团队基于SEER数据库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研究,以分析流行病学趋势,并建立预后列线图以协助准确评估其预后。在过去的40年内,PGI-FL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预后较之于FL要相对更好,向大B细胞淋巴瘤(LBCL)转化率较低,我们通过制定的列线图进行验证和预测,为了进一步验证该预测模型的可行性,根据 OS 列线图生成的评分,将训练队列中的PGI-FL患者分层为低、中和高危组,这能协助临床医生识别高危的PGI-FL,有助于选择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POLARIS 研究(abstract P1141)中探索了奥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利妥昔单抗在初治套细胞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请您评价一下此三联疗法在MCL治疗中的前景?
周世勇教授:POLARIS研究是由张会来教授团队牵头开展的一项单臂、多中心、开放标签II期临床试验,旨在探索奥布替尼、来那度胺和利妥昔单抗联合用药在初治套细胞淋巴瘤(MCL)中的疗效和安全性。MCL是起源于淋巴结套区的一类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约占NHL的2%~10%,在过去十年来,基于高剂量化疗、免疫治疗以及与靶向药物的联合应用,MCL的治疗取得了更大的进展,但传统化疗的毒性较大,而且无法满足mIPI评分高危、高KI-67增殖指数、TP53基因突变以及组织学高度恶性的MCL患者的治疗需求。近年来,新型药物的不断研发为MCL的治疗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奥布替尼是一种激酶选择性更高的新型BTK抑制剂,在国内已经获批用于治疗多种淋巴瘤,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奥布替尼可精准靶向BTK,与CD20单抗联合时可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探索了奥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利妥昔单抗在初治MCL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前期共纳入了28例初治MCL患者,总体缓解率(ORR)达到100%,完全缓解率(CR)为76.2%,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和无进展生存(mPFS)尚未达到。诱导治疗结束后,骨髓及外周血的微小残留病(MRD)均为阴性。此外,此三联疗法的安全性良好,常见的不良反应(AEs)为血液学毒性。本研究中的三联方案兼顾了卓越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让更多的MCL患者在一线治疗时获得了治愈的可能性。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POLARIS研究中采用NGS检测外周血ctDNA作为探索性终点指标,对MCL患者预后评估发挥了重要作用,请问这一检测是否与MCL患者的生存期有显著关联?
周世勇教授:根据POLARIS研究的结果,我们对其进行总结并探索性地应用了NGS检测MCL患者外周血ctDNA水平,将其作为一种可操作性强的预后评估和监测技术。前期研究结果表明,MCL患者的外周血ctDNA水平较高与不良的预后显著相关,ctDNA阳性具有独立的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并且外周血ctDNA检测能有利于更早地发现治疗失败和疾病进展,随访数据表明,ctDNA阳性的MCL患者,中位PFS和总体生存(OS)显著低于ctDNA阴性者,POLARIS研究初步验证了通过NGS检测外周血ctDNA水平与MCL患者的生存期存在显著相关性,但这仍需更大样本量、更长随访时间的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证实。总之,POLARIS研究表明外周血ctDNA检测可能成为MCL患者预后评估中具有较大前景的生物学标志物,但仍需更多的后续研究对其进行阐明。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另一项研究(abstract P1226)中显示CD58基因突变通过LYN/CD22/SHP1轴调控PD-L1和IDO的表达,进而影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抗肿瘤效应,请您解读一下该研究?
周世勇教授:这项研究是我们团队在张会来教授带领下取得的另一项重大突破,通过我们中心的基因测序(NGS)数据显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CD58基因突变率达到了9.1%,拷贝数缺失大约为44.7%,CD58基因突变及低表达与R-CHOP方案治疗反应率降低、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缩短存在显著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团队的这项研究发现了CD58基因突变影响了DLBCL免疫逃逸的新机制,CD58基因突变或表达下调通过LYN/CD22/SHP1轴调控了PD-L1和IDO的表达,导致了多种途径介导的免疫逃逸,并诱导了肿瘤细胞对CAR-T细胞疗法的敏感性降低。因此,这项研究凸显了CD58基因突变在DLBCL中的关键作用,其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抗肿瘤治疗的疗效和免疫逃逸,为改善DLBCL患者的治疗结局和预后提供了一种潜在的靶点和治疗策略。
专家简介
张会来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淋巴瘤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
肿瘤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 临床I级PI
国家癌症中心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常委等。天津市第二批卫生健康行业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程津门医学英才,天津医科大学大学医院“临床人才培养123攀登计划”第一层次人才,2023年天津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
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三等奖3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lood、Cancer Research、J Exp Med、JITC、Leukemia、CTM、AJH、BJH、Blood Adv、Int J Cancer等国际专业杂志及中华系列杂志、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著九十余篇。荣获第四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
专家简介
周世勇 教授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副主任医师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化疗专委会委员
天津市肿瘤治疗不良反应救治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疾病和淋巴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