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6月22日至6月26日,第32届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 2024)大会在泰国曼谷顺利举办。本届会议中,北京积水潭医院吴俊教授的一项研究探讨了“细胞外囊泡(EVs)在创伤后深静脉血栓中的预测价值”。《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吴俊教授深入解读研究内容。现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研究简介
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The diagnosis of post-traumatic deep vein thrombosis
背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创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大多无特异症状。及时诊断和早期适当的治疗措施可以预防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的DVT进一步进展。尽管EVs被证实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疾病生物标志物,但当前对于EVs方面的内容却仍知之甚少。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循环EVs对于创伤患者DVT形成的预测价值以及其在DVT进展中的潜在作用。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循环大EVs(IEVs,直径0.1-1 μm)亚组的水平,对分离的EVs进行鉴定,并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以筛选DVT和非DVT患者之间的差异性表达蛋白(DEPs)。采用正则化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DVT诊断模型。
结果:与非DVT患者相比,DVT患者有更高的循环IEVs。值得注意的是,磷脂酰丝氨酸阳性的肝细胞来源的IEVs(hEVs)对创伤后DVT的诊断具有最佳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894。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DVT组和非DVT组之间循环EVs的DEPs在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中富集。最后,建立了5种生物标志物的模型,包括SERPING1、C8G、CFH、FⅨ和hEVs水平,用于创伤后DVT的诊断。该模型能够帮助识别有DVT和无DVT的创伤性患者(AUC 0.972)。
专家访谈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的这项研究中应用蛋白质组学分析了DVT和非DVT患者中的DEPs,请问这些DEPs在DVT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吴俊教授:在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下,存在血栓进一步发展和脱落的风险,这些脱落的血栓可能导致肺栓塞甚至死亡。因此,早期准确预测创伤后DVT显得尤为关键。然而,当前临床实践中尚缺乏可靠的预测指标,D-二聚体虽然被广泛应用,但因其特异性不足而无法精确预测创伤后的DVT。
为了解决这一挑战,该研究采用了蛋白质组学分析的方法,旨在探寻可用于创伤后DVT预测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基于先前的研究,我们注意到EVs的差异表达可能与血栓形成相关。通过分析,成功构建了多个蛋白质的联合模型,该模型在区分DVT患者与无DVT的创伤性患者时表现出了高度的准确性,其AUC值高达0.97。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DEPs主要集中在凝血蛋白和补体活化方面,不仅揭示了炎症与凝血之间的交互,同时也提示我们,通过干预炎症过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断或延缓DVT的形成和进展。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该研究中开发了一项包含5种生物标志物的模型,请问其临床应用效果如何?是否被验证为可靠的手段?
吴俊教授:该研究目前作为单中心临床研究,已经纳入了共计775例创伤患者以及120例健康受试者。在这些患者中,有53例出现了DVT。为了评估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模型建立组和验证组。结果显示,构建的多指标预测模型在创伤DVT的预测上正确率高达90%。这一发现不仅彰显了该模型的高效能,也预示了其在未来DVT预测领域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有望成为预测DVT的一种新趋势。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认为后续研究应如何进一步探索EVs在DVT预测中的作用?是否能开发新的治疗策略?
吴俊教授:事实上,既往已有研究揭示了阻断炎症和凝血过程在DVT治疗中的潜在作用。然而,关于血液中EVs的价值,当前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尽管EVs在凝血机制中的角色逐渐受到关注,但许多关键的科学问题仍待阐明。例如,EVs的确切来源是什么?它们与哪些细胞发生交互作用?EVs在体内的具体去向如何?不同细胞来源的EVs在凝血过程中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为了治疗DVT,我们应重点关注哪些特定细胞来源的EVs?综上所述,尽管EVs在DVT治疗中的潜力备受期待,但要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仍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专家简介
吴俊 教授
北京积水潭医院检验科主任
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北京大学教授,博士导师
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第十届委员会血液体液学组委员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现场快速检测装备技术分会副会长
北京临检中心血栓与止血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委
北京检验学会常委/血凝学组长
北京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委员会常委/秘书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临床检验杂志、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JTH等杂志编委及审稿,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