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A 5分钟丨杨林花教授: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最新研究进展(二)

血液时讯 发表时间:2024/7/1 16:16:08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在近期举办的第29届欧洲血液协会(EHA)年会上,ITP领域取得了多项研究进展。《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杨林花教授遴选其中的重磅研究进行详细介绍,本期带来的两篇分别是关于对成人原发性ITP纤溶系统的评估,以及原发性ITP患者停用TPO-RA后维持PR的可能性,以期为临床诊疗带来宝贵参考。


1

对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纤溶系统的评估

摘要号:P1622

摘要类型:壁报

主题:血小板疾病


研究背景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异质性出血表型和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的特点,与ITP纤溶相关的数据存在争议。我们认为在成人原发性ITP患者的队列研究,采用浊度法凝块形成和溶解试验,纤溶潜能受损是延迟凝块溶解的原因。


研究目的


分析和对比原发性ITP患者与健康对照组(HC)的纤溶酶生成(PG)和纤溶参数。


研究方法


对来自维也纳ITP生物样本数据库的成人原发性ITP患者和与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组进行了研究。采用体外动力学凝块形成和裂解法测定凝块裂解时间(CLT)。采用体外荧光纤溶酶生成试验(PGA),测定纤溶参数[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抗原、α2-抗纤溶酶活性、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抗原和活性、t-PA-PAI-1复合物水平和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剂抗原]。通过基于微球的流式细胞仪免疫分析检测D-二聚体。


研究结果


将86例ITP患者[女性55/86(64%)]与78例HC[(女性59/78(76%)]进行比较。ITP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0.0(30.0~54.0)岁,健康对照组中位年龄为43.0(28.0~52.0)岁。ITP组报告的中位病程为61.0(9.0~130.0)月,SMOG出血评分为1.0(0.0~3.0)。37/86(43%)ITP患者接受了治疗糖皮质激素23/37(62%)、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14/37(38%),9例(11%)患者在纳入研究前有血栓形成病史。


表1包含了血浆凝块溶解的实验结果,PGA和纤溶参数。PGA参数根据性别、年龄、BMI和纤维蛋白原进行了调整,与HC相比,ITP患者的PG滞后时间延长。在ITP患者中,PAI-1抗原活性较高,t-PA抗原和活性较低,其他纤溶参数在两组间无差异。


表1. 原发性ITP患者与HC纤溶酶生成和纤溶参数比较


相关分析显示,PG参数与CLT无显著相关性,t-PA-PAI-1复合物与CLT的相关性较弱(r=0.275,P=0.017)。PG参数、纤溶参数和CLT均与血栓形成史无关。在中位观察时间68(52~74)个月内,6例患者(7.1%)发生血栓事件(3例静脉和3例动脉血栓栓塞)。前瞻性血栓形成患者的纤溶参数比较显示,有血栓史患者的中位t-PA-PAI-1复合物水平11.5(8.9~17.1)ng/ml高于未发生血栓的患者[5.6(2.8~8.6)ng/ml,P=0.033],但PGA参数或纤溶参数无显著差异。


研究结论


在维也纳ITP队列中,除了凝块溶解时间的延长,还观察到PG滞后时间的延长。在ITP患者中,t-PA-PAI-1复合物水平与凝块溶解延迟和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可能提示血栓前状态。


2

标准治疗耐药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停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的长期疗效

摘要号:P2241

摘要类型:电子壁报

主题:血小板疾病


研究背景


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最有前景的方法是使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可以实现高水平的血小板反应(Platelet response,PR)。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停药后,这种反应在大多数患者中能够持续存在。


研究目的


探讨原发性ITP患者停用TPO-RA后维持PR的可能性。


研究方法


对标准治疗耐药的116例[男性27例(23%),女性89例(77%)]ITP患者进行分析,这些患者在TPO-RA治疗期间获得了完全的血小板反应(Complete platelet response,CR)。服用TPO-RA的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0岁(13~87岁)。急性期25例(21%),持续性17例(15%),慢性期74例(64%)。患者随机接受一种TPO-RA的治疗:罗普司亭组(82例)和艾曲波帕组(34例)。TPO-RA治疗的中位持续时间罗普司亭组为32(1~524)周,艾曲波帕组为48(3~312)周。


研究结果


停用TPO-RA后PR持续的中位时间为230(12~499)周(最长9.5年),在数据分析时,整个研究人群仍有59%的患者保持PR(罗普司亭组60%,艾曲波帕组59%)(图1)。在治疗3、6、12、24和30个月时进行PR稳定性中期评估,PR分别为99%、94%、83%、72%和70%。


图1. 罗普司亭及艾曲波帕治疗完全PR后ITP患者停用TPO-RA的确认缓解率


停用TPO-RA后,先前接受罗普司亭或艾曲波帕治疗的患者在无PR损失的生存率方面无显著差异。无PR损失的生存率与患者既往经过几线治疗显著相关(P=0.011)(图2)。年龄、脾切除术史、TPO-RA治疗持续时间、TPO-RA治疗达到不同PR水平的时间、PR的持续时间、TPO-RA停药时血小板水平等因素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


图2. TPO-RA停药时无PR损失的生存率取决于开始TPO-RA治疗时经过几线治疗的LR -log-rank检验


31例(27%)患者在PR损失后再次开始了TPO-RA治疗,26例(84%)患者再次实现了PR。13例恢复稳定CR的患者再次停用TPO-RA(9 例罗普司亭,4例艾曲波帕),7例(61%)患者持续PR,6例(46%)持续CR,中位随访时间为124(9~283)周。


研究结论

完全PR的原发性ITP患者,在TPO-RA停药后可成功地长期维持PR,这提示患者再次获得PR后仍有停用TPO-RA的可能性。


专家简介

杨林花 教授

山西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中心主任,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常委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血液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血液病精准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白血病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常委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液病专委会常委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常委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山西省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会长

山西省抗癌协会白血病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Hemophilia》《Blood》中文版编委,《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等编委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崔沙沙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出凝血疾病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