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初夏五月,繁花似锦。由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主办,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承办的“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第八届北京血栓与止血会议暨第六届北京血液肿瘤与免疫高峰论坛”于5月16-17日在北京盛大召开。在会议现场,《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十分荣幸邀请到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接受采访,介绍本次会议的精彩亮点,并就数据驱动下多维度解析出凝血疾病的研究思路与前沿进展,分享了其独到见解与实践经验。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作为大会执行主席,您认为本届会议在议题设置和形式创新上有哪些亮点?这些亮点如何体现“聚焦前沿、引领创新、促进发展”这一主题?
张晓辉教授:血液病领域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全球范围内,依然存在诸多亟待突破的难点和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次大会正是聚焦于这些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与探讨。
在会议形式方面,呈现丰富多元化,包括典型病例讨论、指南共识的凝练与探讨,以及我国在血液病诊疗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功经验分享和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展示。大会尤其关注青年人才的成长,设立“杰出青年”“青年论坛”等板块,同时涵盖统计学、方法学等与血液学研究密切相关的前沿主题。此外,护理团队之间的交流分享也是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整个血液病诊疗团队的协同发展。
在会议内容方面,除覆盖传统的血液肿瘤相关议题外,还特别增设了聚焦我国血液学领域前沿重大科学问题的专题研讨。会议邀请了众多国内外院士及知名专家,围绕各自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展开深入分享与讨论。这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为未来我国在血液病领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优势奠定了坚实基础。大会全方位体现了我国血液病领域在“赶超、创新、协作、发展”方面的卓越追求,全体血液人团结一心,相信在未来,我们将在机制研究以及临床研究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凝聚血液领域不同亚专科的力量,实现专病综合管理以及创新诊断治疗,是本次大会的又一重要目标。我们深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至关重要。随着细胞治疗时代的来临,基因治疗、细胞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以AI技术为先导的创新性发展,正逐渐改写血液病领域的治疗篇章。而本次会议的重要谋划之一,就是为揭开这一新篇章贡献力量,这也是全体血液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们致力于推动AI技术牵引下的跨领域协同创新,期望在未来对我国血液病的诊治发挥关键作用,全方位推动血液病领域诊治水平的提升。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本次大会上,您分享了《数据驱动的多维度出凝血疾病思考?—基于“导向-机制-诊疗-模型”的浅析》的精彩内容,可否请您简要介绍下在数据驱动的多维度出凝血疾病研究中,您和团队是如何通过数据确定研究导向的?
张晓辉教授:作为临床医生,我们的科研工作往往从临床未解的关键问题出发,提炼出科学问题,进而开展机制研究。在明确科学问题后,我们通常围绕其信号传导通路等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疾病机制、识别潜在靶点。与此同时,我们积极探索干预手段,结合临床研究,力求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有效转化。最终,我们从导向-机制-诊疗-模型四个维度来阐述我们的研究成果。
在血液病领域,我们以出凝血疾病为例,解析如何通过这一研究模式来取得突破。这一模式同样适用于其他亚专科,为不同疾病诊治的研究与突破提供系统化框架。从基础的底层逻辑出发,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这既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也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在构建出凝血疾病的诊疗模型时,采用了哪些关键的数据分析技术和算法?这些模型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如何帮助医生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效率,又取得了哪些显著的成果?
张晓辉教授:以妊娠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为例,我们首先建立了队列。基于队列的数据分析,我们进一步开展机制研究。通过多维度参数研究,我们试图找出患者的共同发病机制。我们的目标是开发出能够改变临床模式的方法、积分系统和多模态模型。目前,我们还处于初步阶段,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与AI技术导向的多中心临床和基础研究相结合,包括多组学技术等,这样才能走上“快车道”,实现“弯道超车”或“换道超车”。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您看来,数据驱动如何与人工智能(AI)、基因治疗等新兴技术融合,推动血液学领域的创新发展?未来,这种融合将如何改变血液病的治疗模式和研究方向?
张晓辉教授:在大数据驱动的时代,我们正迈向一个充满潜力的未来。古代的《黄帝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而如今,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有望将这一愿景变为现实。通过构建疾病预测模型和积分系统,我们正在初步实现对疾病走向的预测、预警以及预后分析。
在此基础上,我们致力于将AI技术、基因治疗、靶向药物、移植治疗以及包括CAR-T细胞疗法在内的多种治疗手段进行整合。这种多方面的有效融合有望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关键方向。在这一进程中,大数据、云计算与AI的结合,将成为推动医学创新的重要技术支撑点。
因此,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个技术变革的风口和机遇,以敏锐的视角、开放的格局推动血液病及相关疾病的诊疗向更高水平迈进。秉承数据驱动与科技赋能的发展理念,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在国际医学舞台上争取更大的主动权,让中国力量在全球血液病防治领域中发挥更为核心的作用。
专家简介
张晓辉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二级教授 博士/后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副所长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组长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血液工作委员会 主任委员兼理事长
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国自然重点等;一作/通讯发表SCI论著144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系列研究成果改变/影响国内外共识/指南以及诊疗模式。
获“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称号;以第一完成人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以共同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