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MT大咖访谈丨隗佳教授:CAR-T细胞治疗协同机制及序贯策略探索

血液时讯 发表时间:2025/5/16 11:39:57

3月30日,意大利佛罗伦萨——这座文艺复兴的摇篮,迎来了第51届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年会(EBMT 2025)的盛大开幕。作为全球血液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国际盛会,本届大会吸引全球超五千位专家学者共襄盛举,共探造血干细胞移植与细胞治疗的前沿进展。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隗佳教授团队在本届EBMT年会上展示了三项创新研究成果(A082、A093、A134),阐释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与CAR-T细胞治疗的协同及其临床转化价值。大会期间,《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现场邀请到隗佳教授接受采访,深度解读ASCT序贯CAR-T治疗在突破TP53突变等高危因素中的革新性发现,剖析双靶点CAR-T结构优化、治疗安全性提升及方案普适性等关键科学问题。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本次EBMT会议中,您的团队带来了三项CAR-T相关的研究(A093、A134、A082)。其中,A093研究表明,联合ASCT能显著改善TP53突变患者的长期生存,而A082研究也显示ASCT联合组的CR率更高。您认为ASCT与CAR-T的协同作用与哪些机制相关?对于哪些患者群体,该联合治疗模式可能逆转其不良预后?

 

隗佳教授: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开展了一项创新性临床研究,探索将细胞免疫治疗(CAR-T疗法)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序贯联合应用于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在今年EBMT年会上报告的6年长期随访数据显示,该联合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克服包括TP53基因突变在内的高危不良预后因素影响。

 

其作用机制涉及多维度调控:首先通过优化清髓预处理方案,为患者构建更合适的体内微环境,促进CAR-T细胞在输注后实现高效扩增;其次该策略可显著降低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性细胞成分比例,逆转免疫抑制状态,进而提升CAR-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效能,并延长其体内免疫监视功能的持续时间。

 

相关研究显示,该联合模式不仅适用于CD19/CD22双靶点,在新型靶点CAR-T细胞治疗序贯移植策略中同样观察到可比的临床疗效,提示该治疗范式具有普适性应用潜力,为高危血液肿瘤患者提供了具有临床转化价值的新型治疗策略。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认为当前CAR-T疗法在B细胞恶性肿瘤中的主要瓶颈是什么?综合三项研究,双靶点CAR-T、ASCT联合及支持治疗优化在领域的积极影响,您的团队未来研究将聚焦于哪些方向?

 

隗佳教授:在B细胞淋巴瘤治疗领域,双靶点CAR-T细胞疗法作为克服抗原逃逸的重要策略已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但基于本中心及其他研究机构的临床数据,现有双靶点方案仅能部分解决CD19阴性复发患者的抗原逃逸问题,其完全缓解率、ORR率及OS仍有提升空间。因此,未来研发方向应聚焦于双靶点结构优化,例如开发第四代CAR-T技术以增强CAR-T细胞持久性,从而突破现有疗效瓶颈。
 

对于存在TP53突变等高危因素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序贯CAR-T治疗可显著改善长期生存。但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患者因经多线治疗、骨髓储备功能受损等原因导致造血干细胞动员失败,或因合并感染等并发症无法耐受序贯治疗。这提示需进一步优化现有治疗方案,通过改良预处理方案、强化支持治疗等策略提升ASCT联合CAR-T治疗的安全性与可及性,使更多患者能从中获益。
 

此外,围CAR-T治疗期的安全性管理亟待加强,非复发死亡(NRM)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未来可构建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精准剂量调整、细胞因子监测及早期干预等综合措施降低治疗相关死亡率。同时,针对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优化感染防控策略,从而全方位提升CAR-T治疗的安全阈值。
 

上述多维度改进策略的实施,将为B细胞淋巴瘤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的创新治疗模式。


入选研究摘要

 

A082

优化铰链型CD19/20 CAR-T在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展现持久疗效:一项多中心I/II期试验的中期成果
 

背景:CD19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在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r/r-BCL)患者的治疗中成效显著。然而,由于CD19抗原会出现丢失情况,该疗法的疗效受到一定限制。近期研究发现,同时针对两种抗原进行治疗,能够有效解决r/r-BCL患者因CD19抗原丢失而导致的复发问题。不过,CD19与CD20双靶点CAR-T细胞疗法的具体效果还未得到充分研究。基于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针对CD19和CD20的双靶点CAR,包括串联型、环连型和平行型等不同结构。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了优化铰链串联型CD19/20 CAR-T在结构上优于其他类型。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估这种新型优化铰链串联型CD19/20 CAR-T细胞疗法在r/r-BCL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本研究从2022年7月开始,纳入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科、山西白求恩医院以及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51例r/r-BCL患者。该研究获得了上述三家中心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结果:截至数据截止日期(2024年12月5日),最佳总缓解率(ORR)和三个月总缓解率均为84%(42/50),具体情况为52%(26/50)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32%(16/50)的患者为部分缓解(PR)。中位随访时间为10.4个月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中位总生存期(OS)尚未达到。亚组分析显示,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序贯CD19/20 CAR-T细胞输注的患者,完全缓解率(CRR)高于单纯接受CD19/20 CAR-T细胞治疗的患者,分别为83.3%和34.4%。同时,ASCT序贯CD19/20 CAR-T细胞输注的患者,其预计1年的PFS(83.0% vs. 69.4%)和OS(94.1% vs. 81.5%)相较于单纯接受CD19/20 CAR-T细胞治疗的患者有更好的趋势。在安全性方面,未观察到4级CRS和3级及以上ICANS。主要的3-4级不良事件(AEs)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100%)、血小板减少(58.8%)和感染(19.6%)。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优化铰链型CD19/20 CAR-T细胞疗法,尤其是与ASCT联合使用时,能够为r/r-BCL患者带来持久的缓解,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A093

六年随访显示CD19/22 CAR-T疗法或联合ASCT在TP53突变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中的治愈潜力

 

背景:CAR-T疗法在治疗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r/r B-NHL)中显示出显著疗效。然而,对于具有高危因素(如TP53基因改变)的患者,CAR-T疗法的疗效仍存在争议,其疗效仍需进一步提高。前期研究表明,单独使用CD19/22 CAR-T疗法或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可以改善TP53突变的r/r B-NHL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短期预后。本研究旨在基于之前的工作,观察CD19/22 CAR-T疗法单独使用或联合ASCT在TP53突变的r/r B-NHL中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包括两项独立的临床试验,分别评估了单独使用CD19/22 CAR-T细胞治疗(试验A)或联合ASCT(试验B)在r/r B-NHL中的疗效,共纳入122例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入组时间为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研究评估了与疾病和治疗相关变量的反应、长期临床结果和安全性。

 

结果:截至2024年11月30日,122例患者中有59例TP53基因异常,其中试验A的65例患者中有31例(47.7%),试验B的57例患者中有28例(49.1%)。在两项试验中,TP53突变与非TP53突变患者的生存数据之间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在试验A中,TP53突变的LBCL患者中,具有双重表达的患者在OS和PFS方面表现较无双重表达的患者更差。然而,在试验B中,这两组患者在OS和PFS方面均未发现显著差异。



亚组分析表明,试验A中3个月未达缓解(NRR3)是患者OS和PFS的强独立危险因素,而试验B中巨大肿块的存在是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长期随访数据证实,CD19/22 CAR-T细胞疗法可以克服TP53基因破坏导致的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不良预后。联合ASCT和序贯CAR-T细胞输注的治疗方法在改善这些患者的长期预后方面具有显著优势。NRR3有望成为接受CAR-T疗法患者长期预后不良的关键预测指标。

 

A134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改善CAR-T治疗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症

 

背景:CD19靶向CAR-T细胞疗法在B细胞恶性肿瘤中展现出显著疗效,但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的血液毒性(如严重血小板减少症)是常见不良反应,影响62%的患者。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已用于多种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但其缓解CAR-T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B细胞恶性肿瘤(B-NHL及B-ALL)患者。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全程监测血小板减少症,对需血小板输注或经医生评估需强化血小板治疗的患者给予rhTPO。研究观察从rhTPO治疗开始至第4周结束期间的血小板计数变化。

 

结果:2018年12月至2024年6月,共53例CAR-T治疗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接受皮下注射rhTPO治疗,45例(84.9%)全疗程出现重度血小板减少症(Plt≤20×10⁹/L)。12/53例(22.6%)在CAR-T治疗前使用rhTPO,41/53例(77.4%)在治疗后使用。rhTPO治疗前中位血小板计数为25×10⁹/L(7-94×10⁹/L),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12天(3-42天)。第28天中位血小板计数为39×10⁹/L(1-260×10⁹/L)。启动rhTPO治疗后,34例(64.2%)成功脱离血小板输注依赖,其中8例(15.1%)在血小板≥20×10⁹/L期间完全无需输注。rhTPO治疗期间未观察到血栓事件或严重相关毒性,无新发生不良事件,显示其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结论:rhTPO在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CAR-T治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症中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不增加CRS和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研究支持进一步探索rhTPO在该患者群体中的应用价值。


专家简介

 

隗佳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华中卓越学者特聘教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个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援建专家,曾任山西白求恩医院内科教研室及血液内科主任。《内科急危重症杂志》编辑部主任,Cancer Plus杂志副主编;中西医结合专家工作委员会 血液专业组 副组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湖北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 委员,湖北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主要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及CAR-T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2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近年来在包括Blood,STTT,AJH ,JACI,JITC等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崔沙沙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CAR-T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