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至12日,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液学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华佗工程”MDT研讨会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本次大会聚焦血液学领域的前沿进展,深度探讨多学科协作(MDT)在提升诊疗水平中的关键作用。会上,大会执行主席、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王伟教授以《多发性骨髓瘤诊疗路径与疗效评价》、《多发性骨髓瘤特殊人群治疗策略》为题展开主题报告,阐述了MDT模式在多发性骨髓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彰显了MDT整合多学科资源的优势,更凸显 “华佗工程” 推动优质医疗下沉、促进基层诊疗同质化的重要意义。《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有幸现场采访王伟教授,围绕多发性骨髓瘤诊疗展开探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作为本次大会的执行主席,在 “华佗工程” MDT研讨会的框架下,如何将多学科协作理念深度融入到多发性骨髓瘤的诊疗路径优化中?
王伟教授: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其诊疗过程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因而高度契合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华佗工程”作为国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强化基层诊疗能力的新模式,在优化多发性骨髓瘤的诊疗流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常累及骨科(如病理性骨折)、肾病科(如肾功能不全)、有时还涉及心血管内科及神经内科等多个学科。根据现有数据统计,相当比例的患者首诊科室并非血液科,而是骨科或肾病科,这可能导致诊断延迟或误诊。因此,通过MDT模式提升各学科医生对该疾病的认知水平,对实现早期诊断和精准干预至关重要。
此外,多发性骨髓瘤确诊后,患者常合并并发症,其全程管理均需依托MDT,以确保诊疗方案的最优化,改善患者预后。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根据高危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等共识,如何应用多药联合治疗,达到深度而持久的MRD阴性的治疗目标,进而提高患者疗效?
王伟教授:高危多发性骨髓瘤是当前治疗的难点,也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克服高危因素并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我们需要实现MRD的深度缓解,即持续的MRD阴性状态。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诱导治疗阶段就应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组合,强化诱导治疗,以帮助患者尽快达到深度缓解。对于符合移植条件的患者,应尽早进行移植,甚至可以考虑进行两次移植以进一步巩固疗效。此外,移植后的巩固维持治疗也至关重要。通常建议联合使用免疫调节剂和蛋白酶体抑制剂,以维持患者的深度缓解状态并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针对多发性骨髓瘤特殊人群(如高龄/虚弱、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复发难治等患者),应该如何制定治疗策略,需要着重考量哪些因素?
王伟教授:多发性骨髓瘤多发于老年,根据西方国家的数据,多发性骨髓瘤的平均发病年龄在60至70岁之间,而在中国,虽然患者的平均年龄较西方年轻约10岁,但仍然以中老年患者为主。因此,针对高龄患者的治疗策略需要特别关注。
部分老年患者在确诊时往往合并多种常见的老年疾病,导致其体能状况较差,难以耐受标准治疗方案。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患者,通常根据IMWG虚弱指数对其分成健康(fit)、中度健康(intermediate-fit)和虚弱(frail)。对于虚弱的患者,需适当降低治疗强度,以在治疗安全性和疗效之间达到精准的平衡。同时,考虑到老年虚弱患者可能存在就诊不便、经济负担等问题,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还应兼顾治疗的便捷性和经济可行性。

王伟 教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浆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海峡两岸卫生交流协会血液病学专委会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血液分会副主任委员
青岛市医学会血液分会主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