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届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年会(EBMT 2025)期间,《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别推出聚焦移植全流程管理的《移路守护》学术专栏。本次会议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骨髓移植中心黄河教授团队携27项研究成果(10项口头报告、17项壁报)亮相(点击链接查看:EBMT 2025丨27项成果入选!浙一黄河教授团队从CAR-T到移植策略多维革新,系统性展示血液疾病诊疗"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实力。本期专栏特邀黄河教授团队的付珊医生、李侠医生、邬龙源医生,围绕CAR-T细胞疗法在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前沿进展与创新策略展开深度分享,为相关领域提供兼具科学性与临床价值的治疗新思路
研究者“浙”样说
突破传统CD7 CAR-T制备瓶颈
OS17-08:自体CD7 CAR-T细胞治疗复发或难治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
付珊医生:化疗耐药或治疗后复发的T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极差,现有治疗手段有限,迫切需要探索更为有效的新型治疗方法。CD7作为T细胞恶性肿瘤的理想靶点,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由于CD7在正常T淋巴细胞和CAR-T细胞表面均有表达,抗CD7会引发自身残杀现象,这是制约CD7 CAR-T细胞稳定制备的关键障碍。本中心采用内质网滞留技术阻断CD7在T细胞表面表达,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T细胞功能,有效解决了自相残杀问题。同时,无骨髓侵犯的复发/难治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可避免外周血肿瘤性T细胞的污染,为CAR-T生产提供足量且质量合格的自体T细胞。基于此,我们设计了这项单中心I期临床试验,以评估自体CD7 CAR-T疗法在该患者群体中的安全性与疗效。
截至2025年3月,共入组10例患者,中位随访9个月。总体安全性良好,血液学毒性最为常见,仅出现1-2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1例患者发生1级神经毒性,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
在前期研究结果中,客观缓解率达100%,以治疗后最佳疗效评估,完全缓解(CR)率为88.9%,部分缓解(PR)率11.1%。在8例获得CR的患者中,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9.6个月,2年PFS率为38.1%;全部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12.8个月,2年OS率为48.2%。所有患者均观察到CAR-T细胞扩增,其峰值水平中位时间为输注后12天(范围:8-18天)。
综上,本研究初步证实了自体CD7 CAR-T疗法兼具安全性与良好疗效。但本研究患者既往治疗线数中位数低于既往CD7 CAR-T研究,且随访时间与样本量有限,未来需开展更大规模研究以进一步验证。
研究者“浙”样说
BCMA CAR-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双重突破
OS13-03: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接受抗BCMA CAR-T细胞治疗后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纵向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李侠医生:近年来,CAR-T治疗取得了众多突破性进展,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仍是临床上的一大挑战,典型表现包括发热、呼吸系统症状、肝功能损伤及细胞因子水平骤升。现有临床数据显示,接受CAR-T治疗的患者中CRS总体发生率介于30%~95%,其中严重CRS的比例可达6%~73%,对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和预后产生显著影响。为深入剖析CRS的发生机制并探寻有效的干预策略,本研究综合运用细胞因子检测、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T细胞受体测序(TCR-seq)及染色质可及性测序(ATAC-seq)等多组学技术展开系统性研究。
研究中将CRS病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包括化疗前阶段(FCb)、CRS发作前期(CRSb)、CRS启动期(CRSi)、CRS高峰期(CRSp)及CRS恢复期(CRSr);同时,将CRS严重程度分为严重CRS(sCRS)、轻度CRS(mCRS)及无CRS(nCRS)三类,以构建完整的CRS病程与严重程度评估体系。
在141例接受BCMA CAR-T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CRS临床表现呈现多样性,主要以肝脏及肺部损伤为主,其中严重CRS发生率达36%。通过细胞因子谱检测,研究团队在CRSp成功筛选出24种关键生物标志物,涵盖7种白细胞介素、8种趋化因子、7种T细胞细胞毒性因子及2种血管相关因子。值得关注的是,本研究首次揭示IL-3、CCL20及CXCL1与CRS存在显著相关性;同时观察到IL-2、IL-4及IL-17A水平在CRSi即达到峰值,上述发现已在扩展样本中得到验证。
其次,我们构建了CAR-T及内源性免疫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详细展示了CRS发展过程中的T细胞、NK细胞及单核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显示,CD8+ T细胞数量在CRS进程中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而循环中活跃的T细胞与单核细胞数量则逐步下降。进一步分析表明:单核细胞在CRS期间主要分泌IL-1β、TNFSF10、CCL3、CCL20、CXCL8、CXCL10和VEGF;CAR-T细胞则分泌GM-CSF、IFN-γ、TNF-α和IL-10。此外,NKT细胞、内皮T细胞(EndoT)以及部分肿瘤细胞被发现能够释放颗粒酶B(GZMB)、CCL5和程序性死亡蛋白-1(PDCD1),共同参与CRS的发生和发展进程。这些发现为深入理解CRS的免疫学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通过整合scRNA-seq与scTCR-seq数据发现,CAR-T制备与FC化疗可显著提升免疫细胞的多样性。CAR-T输注后的CRSp和CRSr阶段,CAR-T和内源性T细胞均发生克隆扩增,并主要向CD8+效应T细胞分化。此外,在CRSr阶段,扩增的CAR-T克隆中还出现了CD8⁺记忆T细胞,其与长期体内存留存在密切关联。
CRS评分分析显示,CAR-T产品中较高的CD4+ T细胞比例与严重CRS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进一步检测表明,这部分细胞主要为CD40LG+ CD4+ CAR-T细胞(CRS相关簇),并高表达IFN-γ和CSF2。基于此,可初步假设预输注产品中该细胞群的存在可能是加剧CRS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剔除这一亚群后,体内外CRS炎症反应显著下降,而CAR-T的抗肿瘤能力未受影响。该发现为临床降低CAR-T治疗相关的CRS风险提供了创新性干预策略。单细胞ATAC测序结果与转录组模式高度吻合,并在不同CRS阶段鉴定出了关键转录调控因子——CRSb阶段为JUN、STAT1;CRSp阶段为EOMES、RUNX2;CRSr阶段为KLF5、EGR1。细胞间相互作用分析显示,CRSb阶段CD40LG-CD40轴显著富集。同时,CD40LG+ CAR-T细胞在T细胞激活和淋巴细胞分化途径中显著富集,提示其可能在CRS启动中存在过度活化现象。
结合多组学数据、体外共培养及体内小鼠模型,我们构建了CAR-T治疗后CRS进程的三阶段模型:①CRSb阶段:预输注产品中CD4+ CD40LG+ CAR-T细胞丰度与CRS严重程度正相关;②CRSi与CRSp阶段:分别鉴定出3个和24个关键因子;③CRSr阶段:扩增的细胞以CD8+ 效应T细胞为主,CD4+ 细胞比例降低。
本研究全面揭示了CRS的单细胞图谱,明确了CD40LG+ CD4+ CAR-T细胞在严重CRS中的关键驱动作用,描绘了动态变化的细胞因子风暴,这为降低CRS风险、提高CAR-T治疗安全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A092:BCMA CAR-T产品的CD62L+比例和CD4/CD8比例作为复发性/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指标
邬龙源医生:尽管BCMA CAR-T在治疗复发性/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 MM)中疗效显著,但仍有部分患者表现出CAR-T治疗耐药或疾病早期复发。近期的研究突显了CAR-T产品质量及细胞亚群对疗效发挥的关键性影响,同时CAR-T的不同分化亚群,特别是中央记忆性CAR-T细胞的比例,对治疗并发症和患者预后具有预测价值。然而,对于输注BCMA CAR-T产品的CD62L+和CD4/CD8比例与R/R MM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预测治疗效果方面的潜在作用,目前尚不明确。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对131例R/R MM患者回输的CAR-T细胞产品的残留样本进行了流式细胞术检测,包括记忆样分化标志CD62L、CD45RA及细胞亚群标志CD4/CD8。所有患者接受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的淋巴细胞清除方案后,进行BCMA-CAR-T细胞产品输注。患者中位年龄为60岁,接受CAR-T细胞治疗前中位治疗线数为3线,中位随访时间达到21个月。
研究结果显示,BCMA-CAR-T产品中的CD62L+比例与CD62L+ CD45RA+的幼稚CD8- CAR-T比例及CD8亚群与R/R MM患者的总生存期呈正相关;而CD4/CD8- CAR-T细胞比值和效应样CD4- CAR-T细胞比例与患者总生存期呈负相关。进一步计算幼稚样CD8- CAR-T/效应样CD4- CAR-T的比例发现,该比例与患者总生存期呈显著正相关。除了效应样CD4- CAR-T细胞比例外,CD62L+比例和CD4/CD8- CAR-T子集及其比例都与患者无进展生存率没有显著相关性。此外,患者接受CAR-T治疗前的基线DS分期还显示出与PFS和OS的负相关性。
综上所述,BCMA-CAR-T产品的CD62L+细胞比例和幼稚样CD8- CAR-T/效应样CD4- CAR-T比值,与R/R MM患者的总生存期呈正相关,而CD4/CD8比值呈负相关,可作为R/R MM患者总生存期的预后指标。
黄河教授团队
移路守护下期精彩预告
下期将聚焦CAR-T疗法的多维创新与临床转化,从靶向策略革新、序贯治疗模式探索到药理增效机制三个维度呈现前沿进展,以期为领域带来新的启示。
冯晶晶医生(OS12-02):CD19/BCMA双靶点CAR-T细胞联合输注清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自身抗体产生细胞:一项Ⅰ期临床试验;
赵厚力医生(OS13-03):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CAR-T治疗后序贯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长期随访: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张琦琪医生(A074):喹诺酮类药物增强 CAR-T 细胞疗法抗肿瘤疗效;
请持续关注,共同探索前沿研究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