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MT移路守护丨浙一黄河教授团队冯晶晶/张棋琦/赵厚力:拓宽CAR-T应用疆界,从白血病治疗优化到SLE治愈曙光

血液时讯 发表时间:2025/5/8 16:37:04

第51届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年会(EBMT 2025)期间,《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别推出聚焦移植全流程管理的《移路守护》学术专栏。本次会议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骨髓移植中心黄河教授团队携27项研究成果(10项口头报告、17项壁报)亮相(点击链接查看:EBMT 2025丨27项成果入选!浙一黄河教授团队从CAR-T到移植策略多维革新,系统性展示血液疾病诊疗"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实力。本期专栏特邀黄河教授团队的冯晶晶医生、张棋琦医生与赵厚力医生,围绕CAR-T细胞疗法在急性白血病及自身免疫病中的前沿进展与创新策略展开深度分享,为相关领域提供兼具科学性与临床价值的治疗新思路。

 

研究者“浙”样说

急性白血病CAR-T治疗三维优化

OS13-03: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CAR-T治疗后序贯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长期随访: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赵厚力医生:在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 ALL)的治疗中,CAR-T细胞治疗后进行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是改善临床结局的重要策略之一。然而,对于CAR-T细胞治疗后接受haplo-HSCT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目前了解较少。我们之前曾报道了122例r/r ALL患者接受抗CD19 CAR-T治疗的结果,其中67例未接受后续移植(非移植组),55例接受了后续haplo-HSCT(移植组),中位随访时间为20.4个月。在本次EBMT上,我们报告了该队列的延长随访结果,中位随访时间达到72.9个月,本次重点关注的是晚期生存事件。
 

结果显示,5年无白血病生存率(LFS)为34.6%,5年总生存率(OS)为38.1%。与非移植组相比,接受移植的患者具有更高的5年LFS(50.5% vs. 25.7%)和OS(53.5% vs. 25.7%)。多变量分析显示,移植时微小残留病(MRD)阳性是与LFS、OS较差以及复发累积发生率(CIR)较高的独立相关因素。移植前MRD阴性受者(MRD-组)的5年CIR(22.8%)低于非移植组(66.9%)和移植前MRD阳性受者(MRD+组)(46.7%)。非移植组、MRD+组和MRD-组的5年LFS分别为25.7%、26.7%和59.4%。MRD-组的5年OS高于非移植组(62.0% vs. 25.7%)和MRD+组(62.0% vs. 30.5%)。非复发死亡率(NRM)事件中有一半发生在MRD+组。此外,在移植组的55例患者中,39例(70.9%)出现了各级别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24例(43.6%)出现了慢性GVHD。
 

总之,在CAR-T细胞治疗获得完全缓解后,接受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且移植前MRD阴性可显著延长患者LFS和OS。然而,在针对此类患者群体的临床管理中,需重点关注感染、GVHD等NRM事件,通过系统性优化管理方案,才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整体预后。
  

A074:喹诺酮类药物增强CAR-T细胞疗法抗肿瘤疗效

 



张棋琦医生:本研究通过体外小分子药物筛选发现,喹诺酮类药物处理CAR-T细胞可提升其记忆性,抑制细胞耗竭及终末分化水平,增强其在体内持续杀伤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能力,并显著延长白血病模型小鼠的生存期。

 

转录组分析显示,喹诺酮类药物可上调CAR-T细胞中EOMES、KLF3、SELL等基因的表达水平,同时下调BATF、IRF4、TIGIT、LAG3等耗竭相关或抑制性分子的表达。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该类药物可显著下调CAR-T细胞凋亡通路及TNF-α、NF-κB信号通路。此外,喹诺酮类药物还可代谢重编程CAR-T细胞,降低糖酵解水平及胞内与线粒体活性氧(ROS)水平。
 

上述临床前研究成果为未来CAR-T细胞疗法联合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基础依据。

 

A099:BCMA/CD19双靶点CAR-T细胞疗法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抗HLA抗体致敏的探索性临床研究

 



赵厚力医生:外来HLA分子的抗体可能成为器官移植或HSCT过程中的潜在致病因素,然而,目前针对抗HLA抗体的治疗策略常难以达到理想效果。鉴于靶向CD19/BCMA的CAR-T疗法在清除CD19+ B细胞和BCMA+浆细胞方面已显示出显著的疗效,本次我带来的另一项研究针对抗HLA抗体阳性且处于移植前期的患者群体,开展了一项靶向CD19/BCMA的CAR-T细胞疗法的探索性研究,旨在为这一具有挑战性的临床问题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研究共入组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4例AML,3例B-ALL)中,1例接受BCMA CAR-T治疗,其余6例接受CD19 CAR-T治疗。整体安全性良好,未观察到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ICANS)或≥3级的严重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

 

6例(86%)患者体内确认到CAR-T扩增,其中3例输注前存在供体特异性抗体(DSA)。这3例患者的DSA中位平均荧光强度(MFI)值从15797.8显著下降至3831.1。5例(71%)抗HLA-I抗体阳性患者在CAR-T输注后MFI值下降,其中3例(43%)抗体MFI降幅超过75%。
 

5例患者后续接受allo-SCT,中位间隔时间为125天(范围:89-182天),其中2例患者在移植前接受其他脱敏治疗。5例移植受者的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为12天(范围:10-15天),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15天(范围:12-18天)。
 

因此,本探索性研究证实了BCMA/CD19 CAR-T对AML或B-ALL患者均具有显著的抗HLA抗体脱敏效果,为解决器官移植及HSCT中的HLA抗体难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研究者“浙”样说

双靶点CAR-T破局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领域

OS12-02:CD19/BCMA双靶点CAR-T细胞联合输注清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自身抗体产生细胞:一项Ⅰ期临床试验

 


冯晶晶医生:我们的这项研究探讨了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应用,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众所周知,SLE是⼀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自身抗体的产生,这些抗体会攻击患者的自身组织,成为引发疾病的关键“元凶”,导致皮肤、关节、肾脏等多个部位的炎症和损伤。目前,SLE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剂和⽣物制剂,虽然这些方法能够缓解症状,但长期使⽤可能会带来副作用且无法根治疾病,亟需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为了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首先我们系统性地研究了SLE患者体内的抗体来源细胞,为后续临床研究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单细胞B细胞受体测序和体外功能实验发现,SLE中的自身抗体主要来自外周血中的CD19+ B细胞和骨髓中的CD19- BCMA+ 长寿浆细胞。其中,长寿浆细胞能持续产生抗体,且对传统治疗不敏感,使其成为治疗过程中的关键难题。
 

CAR-T细胞疗法通过基因工程改造T细胞,以精准识别并消灭特定目标。然而,传统的CD19 CAR-T细胞只能清除CD19+ B细胞,无法消灭CD19- BCMA+ 长寿浆细胞。为此,我们设计了能够“双管齐下”的CD19/BCMA双靶点CAR-T,其既能清除CD19+ B细胞,也能消灭BCMA+ 浆细胞。随后基于该CD19/BCMA CAR-T开展了一项Ⅰ期临床试验。该研究纳入了15例难治性SLE患者,通过多组学技术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变化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接近3年的最长随访时间中,所有患者在CAR-T输注后,均停止了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100%达到了狼疮低疾病活动状态(LLDAS)的缓解标准,80%的患者实现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缓解期定义(DORIS)缓解。安全性方面,13人(86.7%)出现CRS,未出现神经毒性。
 

CAR-T疗法彻底清除了产生自身抗体的细胞,新生的B细胞及浆细胞无致病性克隆,实现了免疫重置,显示出治愈的可能性。这是SLE治疗领域的⼀次重大突破。我们证明,抗CD19和抗BCMA的CAR-T细胞不仅安全,还能有效清除产生自身抗体的细胞,为难治性SLE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更重要的是,治疗后患者的免疫系统出现了积极变化,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这让我们看到了治愈SLE的希望。

 

综上所述,CAR-T疗法通过精准靶向作用,使得新生B细胞及浆细胞中无致病性克隆,从而实现了免疫系统的功能重置与疾病的治愈可能,标志着SLE治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采用CD19/BCMA CAR-T细胞疗法,不仅具备良好的安全性,更可有效清除产生自身抗体的免疫细胞,为难治性SLE患者提供了创新性的治疗选择方案。
 

黄河教授团队

移路守护下期精彩预告

下期作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骨髓移植中心团队EBMT 2025专栏终篇,将聚焦造血干细胞移植及CAR-T细胞治疗领域的护理创新研究与临床实践,特邀多位护理研究者,围绕护理技术优化、术后并发症管理、患者生活质量提升及移动医疗应用展开深度分享,为提升患者护理质量带来新的启示与方法。


周晓瑜护士(NP043):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漱口水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黏膜炎的疗效:一项单盲、随机、对照研究;


周晓瑜护士(NP132):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进行弹力带抗阻运动的效果: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周晓瑜护士(NP027):移动医疗技术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一项范围综述;


丁淑怡护士(NG23-03):滴注法与泵注法对CAR-T细胞活力的对比分析:初步发现及其临床启示;


周玮炜护士(NG23-05):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性生活与亲密关系的质性研究;

 

请持续关注,共同探索前沿研究的最新进展!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王一铭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干细胞移植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