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康教授:2025 CSCO恶性血液病指南之MDS和MPN更新解读丨2025 CSCO指南会

血液时讯 发表时间:2025/5/7 15:09:16

编者按:2025年4月18日-19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5 CSCO指南会在济南山东大厦隆重召开。在本次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常春康教授,围绕2025 CSCO恶性血液病指南中关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部分的更新内容进行了精彩解读。《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整理课件内容,以飨读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01、治疗前评估

MDS中染色体异常及其比例a


注释更新:

a.WHO和ICC都建议形态学未达到发育不良标准,只伴有以上细胞遗传学异常不能作为诊断MDS的确切证据,如果同时伴有持续性血细胞减少,只能考虑拟诊MDS,处理方式与CHIP的突变相同。

b.IPSS和IPSS-R分组依赖于细胞遗传学结果,如果不能检测常规核型分析或无可供分析的中期分裂相,最低推荐FISH探针需包括的组合。

02、惰性髓系造血疾病谱

MDS诊断的确立需要鉴别和除外下列因不满足MDS最低诊断标准而衍生的包括意义未明的特发性血细胞减少(ICUS)、意义未明的特发性发育异常(IDUS)、潜质未定的克隆性造血(CHIP)及意义不明的克隆性细胞减少症(CCUS)在内的可能发展为MDS的前驱疾病惰性髓系造血疾病。

 

注释新增:

d.因WHO(2022)第五版中将WHO(2016)分类定义的具有MDS定义的细胞遗传学无细胞发育不良异常MDS-U患者的归类为CCUS,但除外其中del(5q)、多重打击TP53突变或-7/del(7q)或复杂核型缺乏发育异常或过量原始细胞的病例被分类为MDS-5q、MDS-BiTP53。故目前的CCUS克隆性特征,要么存在既往的髓系相关体细胞突变(存在于>2%的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要么具有上述克隆核型异常(存在于≥2个中期分裂相)。

03、治疗

基于PACE、MEDALIST、COMMANDS和MDS-004四项关键研究,罗特西普在治疗低危MDS(LR-MDS)方面实现突破,从二线治疗提升至一线起始治疗。


基于艾伏尼布治疗IDH1突变复发/难治性MDS患者的1期子研究结果,艾伏尼布被纳入新版指南推荐。

 

k 维奈克拉是否加入基于患者的状态和耐受性。


注释更新:

(5) 伊美司他:一种用于静脉注射的13个碱基的寡核苷酸端粒酶抑制剂,起始剂量 7.1mg/kg 静脉注射,上市研究IMerge研究中可能频繁发生短暂性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因此可能导致剂量减少。起始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水平应为≥75×109/L和≥1.5×109/L。2024年6月6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目前国内尚未上市。

(9)小分子靶向药物:一些新数据显示了维奈克拉和IDH1/2抑制剂对患有HMA难治性疾病的高危MDS患者的疗效。目前维奈克拉与阿扎胞苷联合治疗MDS的Ⅲ期临床研究(Verona)披露的数据,维奈克拉推荐用法为 400 mg×14 d,口服,28天为 1 个疗程,但最佳剂量及疗程基于患者的状态和耐受性。2023年10月24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艾伏尼布(ivosidenib)每日500 mg口服,28天为一周期,用于治疗复发/难治MDS,目前国内尚未获批MDS适应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01、治疗前评估(PV、ET、PMF通用)

在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中,除评估有无血栓病史,有无出血史外,还新增:年龄、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家族中有无类似患者,有无长期高原生活史,有无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导致的慢性缺氧病史,脾脏触诊。

在症状评分中,将MPN-10统一修改为MPN-SAF TSS。

在实验室检查中,删除了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动(静)脉血气、呼吸睡眠检测。

分子学检查从(外周血)改为(骨髓或者外周血均可)


在骨髓检查中,将免疫分型调整为I级推荐


02、诊断标准(参考ICC2022)

真红后骨髓纤维化的英文缩写由PPV-MF更换为Post-PV-MF


进行性脾大定义为此前有脾大者超过基线5 cm或新出现脾大。


 

注释更新:

“如果血红蛋白>185 g/L(男性),>165 g/L(女性)或者HCT>55.5%(男性),>49.5%(女性),且标准③和次要标准都满足,则不一定需要满足标准②。”改为“对于持续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185 g/L(男性),>165 g/L(女性)或者HCT>55.5%(男性),>49.5%(女性),同时有JAK2 V617F或者JAK2 exon 12突变,可能不需要行骨髓活检。


03、治疗

低危、高危患者在治疗I级推荐中均加入了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CVR)。

在低危患者中,罗培干扰素α-2b由Ⅰ级推荐改为II级推荐。

在高危患者的I级推荐中,新增临床试验和羟基脲。

 

注释更新:

“小剂量阿司匹林40~100 mg/d”改为“小剂量阿司匹林80~100 mg/d”。

增加PV患者羟基脲耐药或者不耐受的定义。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01、诊断标准(参考ICC2022)

ET后骨髓纤维化的英文缩写由PET-MF 更换为Post-ET-MF。

 

注释新增:

c. 建议使用高敏感性检测方法检测JAK2 V617F(敏感性水平<1%)、CALR和MPL(敏感性水平1%至3%);在阴性病例中,考虑寻找非典型的JAK2和MPL突变。

d. 通过细胞遗传学或敏感的NGS技术进行评估。

e. 血小板增多的反应性原因包括各种潜在的疾病,如缺铁、慢性感染、慢性炎症性疾病、药物治疗、肿瘤或脾切除术史。

02、治疗

新增“阿那格雷”为降细胞治疗的I级推荐。


新增“血小板分离(紧急情况如严重的血小板增多相关神经并发症)”。

 

注释更新:


删除“阿那格雷可以良好控制血小板数目,但是患者总生存和无纤维化时间有可能缩短,因此,应该慎用阿那格雷”。


增加“羟基脲/干扰素a/阿那格雷耐药、不能耐受者可以考虑之前没有用过的药物互换或者芦可替尼,也可以酌情联合使用上述药物。”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
 

01、治疗

在二线及进展期治疗的Ⅲ级专家推荐中,新增“短期停药后重启芦可替尼”

 

参考文献:
1.Platzbecker U, et al. Lancet Oncol. 2017; 18:1338-1347

2.Fenaux P, et al. N Engl J Med. 2020; 382(2):140-51

3.Zhijian Xiao, et al. 2024 EHA. 06/13/2024; 419985; P1898

4.Della Porta MG, et al. Lancet Haematol. 2024;11(9):e646-e658.

5.Blood Adv. 2024 Aug 13;8(15):4209-4220.

6.Manero G. Lancet. 2023 , 402(10399):373-385. 

7.Platzbecker U, Santini V, Fenaux P, et al. Lancet. 2024 Jan 20;403(10423):249-260.

 

专家简介

 

常春康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上海血研所副所长

中国老年血液学会副会长

MDS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血液医师协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红细胞学组委员

医促会血液学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CACA)MDS/MPN学组副组长

CSCO中国抗白血病联盟委员

中国免疫血液学会委员

中国罕见血液病工作组委员

上海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

红细胞学组组长

CACA上海抗癌协会理事

上海血液肿瘤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

中华血液杂志编委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编委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Blood、Pnas、Hematologica、BJH等SCI论文100余篇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崔沙沙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血液肿瘤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