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届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年会(EBMT 2025)期间,《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别推出聚焦移植全流程管理的《移路守护》学术专栏。本次会议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骨髓移植中心黄河教授团队携27项研究成果(10项口头报告、17项壁报)亮相(点击链接查看:EBMT 2025丨27项成果入选!浙一黄河教授团队从CAR-T到移植策略多维革新,系统性展示血液疾病诊疗"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实力。本期专栏特邀黄河教授团队的周晓瑜护士、丁淑怡护士与周玮炜护士,聚焦移植并发症防治、患者功能康复及智能化护理技术等话题展开讨论,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参考,助力我国护理领域向精准化、智能化、人文化方向持续迈进。
研究者“浙”样说
NP043: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漱口水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黏膜炎的疗效:一项单盲、随机、对照研究;
NP132: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进行弹力带抗阻运动的效果: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NP027:移动医疗技术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综述;
周晓瑜护士:我们护理团队致力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护理领域,本次EBMT会议上通过三项研究重点关注了围移植期并发症防治策略、患者生活质量优化及智能化移动护理技术创新应用,均获得国际认可。
首项研究针对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黏膜炎(OM)防治难题展开随机对照试验(NP043)。鉴于传统氯己定联合碳酸氢钠漱口方案存在牙齿着色及黏膜刺激等局限性,我们创新性引入复合溶葡萄球菌酶漱口水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复合溶葡萄球菌酶联合碳酸氢钠漱口在保持等效抗感染效能的同时,可显著降低口腔疼痛发生率及疼痛评分≥4分的比例,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研究成果入选大会百佳壁报展示。
第二项研究(NP132)聚焦于移植患者体能管理这一长期被忽视的领域。预处理阶段化疗引发的恶心、呕吐及乏力等症状,叠加移植仓内长期卧床导致的肌肉流失,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进程。基于近年来兴起的"早期康复"理念,我们创新性构建了弹力带运动干预体系:在移植仓内实施渐进式抗阻训练,出仓后延续3个月家庭康复计划。通过规范化的运动处方管理,有效提升了生活质量并促进术后康复。该研究不仅突破了传统"静养"观念的束缚,更通过科学的风险控制平衡了运动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三项研究通过全面梳理了全球范围内移动护理技术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应用现状(NP027),涵盖智能监测设备、远程宣教平台、AI辅助决策系统等前沿技术,深入分析了其在症状管理、并发症预警、延续性护理等场景中的实践模式。特别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护理流程的标准化、决策的科学化及服务的个性化是未来要思考的重要方向。该研究不仅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了国际经验参考,更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护理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上述系列研究体现了多维度优化造血干细胞移植护理质量的创新思路,从基础护理技术改进到智能技术整合应用,为提升移植患者临床结局开辟全新路径。相信通过持续的临床探索与技术融合,必将推动移植护理向更精准、更高效、更人文的方向发展。
NG23-03:滴注法与泵注法对CAR-T细胞活力的对比分析:初步发现及其临床启示
丁淑怡护士:本研究探究了不同输注模式对细胞存活率的潜在影响。作为免疫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展现出显著疗效,其治疗效能与输注细胞的活性保持息息相关。目前国内外临床中心采用的CAR-T细胞输注方式存在差异,但尚无关于输注方式对细胞存活率影响的临床数据报道。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常规静脉滴注与静脉输注泵泵注两种方式,探究其对CAR-T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为优化临床输注方案提供实践依据。研究共纳入8例患者的CAR-T细胞样本,每例样本均实施两种输注方式:一种为调节滴速至60滴/分钟的常规静脉滴注,另一种为使用静脉输注泵的精准泵注,通过流式细胞术评估输注结束后细胞的存活率及凋亡率。
研究结果显示,无论采用常规静脉滴注还是静脉输注泵,这两种方式对CAR-T细胞的存活率均未产生显著影响。但鉴于本研究样本量相对有限,且未进行亚组分析,未来仍需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当前结论的普适性,并深入探索其他可能影响细胞活力的因素。
NG23-05: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性生活与亲密关系的质性研究
周玮炜护士: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不断进步,移植后患者的整体康复质量日益受到临床医学界的重点关注。值得关注的是,移植后康复已突破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下的躯体功能恢复范畴,逐步演变为涵盖心理调适、情感重建及生存质量多维提升的系统性工程。其中,性健康与亲密关系作为生存质量评估的核心维度,其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受文化传统、疾病认知及个人隐私顾虑等多重因素制约,造血干细胞移植幸存者及其家庭往往对此类需求存在表达困境,部分群体甚至尚未意识到该领域支持的必要性。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究了移植后患者在亲密关系方面的切身感受与真实体验。研究结果显示,移植后患者的亲密关系呈现出多样化的变化趋势,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也极为复杂多元,同时还反映了患者对于维持性生活及亲密关系的客观需求,以及在移植后所经历的自我成长历程。这一发现明确提示理应进一步提高对性生活和亲密关系的重视程度,依据具体的影响因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切实满足患者及其配偶的合理需求,缓解患者及配偶的生理心理双重负担,促进双方在逆境中实现关系质量的升华,达成创伤后成长的正向转化。
我们期望借助本项研究,能够有效提升社会公众以及医护人员对该议题的关注度,为医护人员在相关领域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建议,促使其在工作中更加全面地考量患者的需求。与此同时,本研究也旨在为幸存者及其伴侣提供有益的信息与专业建议,以辅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类挑战,进而真正实现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使临床实践能更有效地回应患者未被满足的深层需求,推动造血干细胞移植照护向全人健康模式转型。
黄河教授团队
移路守护系列访谈圆满收官
在2025年EBMT大会上,黄河教授团队27项研究成果入选,全面展现了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创新研究与临床突破。这些成果聚焦移植相关并发症管理、患者疗效与生存质量提升、新型CAR-T技术应用等关键领域,通过严谨的临床研究与循证实践,为优化造血干细胞移植诊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切实推动了领域内的学术进步与临床实践革新,同时为后续研究的纵深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团队以国际前沿视角与中国本土实践相结合,彰显了为全球患者提供“中国方案”的科研实力与临床贡献,获得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展望未来,期待黄河教授团队以更多高质量、突破性研究成果持续改善患者预后,提升生存质量,引领学科向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向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