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癌协会依托《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按照疾病“防筛诊治康”的全流程管理体系,连续多年撰写了《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以CACA指南核心观点为创作源,使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为广大民众分享核心肿瘤防治知识,助力全面推进我国肿瘤防治权威科普创作和推广。目前,《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2025)——淋巴瘤篇》核心内容已公布。值此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蔡真教授,围绕淋巴瘤筛查的临床指征、常用检查方法对比、不同风险人群的分层管理策略,以及如何通过“症状-体征-检查”的多维度整合提升早期诊断率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度科普,助力提升我国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目前常用的淋巴瘤筛查方法有哪些,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适用人群有何差异
蔡真教授:淋巴瘤的筛查应遵循临床指征,当患者存在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等全身症状,且排除感染或风湿免疫性疾病后,若伴随淋巴结、肝脾或腹腔肿块等局部体征时,方需启动针对性筛查流程。
初步评估通常以体格检查为核心,该方法简便无创,通过触诊即可评估浅表淋巴结肿大的范围及质地,无需特殊设备及高额成本,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及初步筛查场景。然而,早期淋巴瘤可能以微小病灶形式存在,体表触诊易遗漏深部或隐匿性病灶,因此体格检查不宜单独作为确诊依据,需与影像学检查协同应用以提高检出率。
影像学评估采用分层递进策略:浅表淋巴结首选超声检查,该技术利用声波成像原理,无辐射暴露风险,对颈部、腋窝等区域具有良好的分辨率;但对于腹腔、纵隔等深部解剖区域,则需借助CT或PET-CT进行精准评估。CT扫描可清晰显示深部淋巴结形态及器官受累情况,但其辐射暴露限制重复使用;PET-CT通过整合代谢与解剖信息,在肿瘤分期、疗效监测及复发判断中具有独特优势,但检查费用较高,建议用于疑似病例或需精准评估的特定人群。对于高度疑似患者或已确诊病例,需进一步完善血液学及骨髓学检查:血常规可提示贫血、炎症等间接线索,骨髓穿刺活检则可明确肿瘤细胞是否侵犯造血系统。
病理诊断作为确诊金标准,需通过有创操作获取组织标本。手术切除完整淋巴结或病变组织后,经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可明确淋巴瘤亚型及分子特征,具有最高诊断准确性。但需注意穿刺或切开活检可能引发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操作需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实施。
综上,普通人群建议通过定期体检关注不明原因发热、体重下降等预警信号;具有淋巴瘤家族史、免疫力低下等高危因素者,一旦出现相关症状或体检异常,需联合影像、实验室及病理检查进行多维度评估,以最大限度降低漏诊误诊风险。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对于无症状的普通人群,是否有必要进行淋巴瘤筛查?
蔡真教授:针对无症状健康人群,当前医学界不推荐开展常规筛查。鉴于淋巴瘤整体发病率较低,且早期筛查未能显著降低人群死亡率,对无明确风险因素的个体实施普遍性筛查缺乏获益依据。盲目扩大筛查范围不仅增加医疗成本,更可能因过度检查引发不必要心理焦虑,反而不利于健康维护。
现有医学技术尚未建立淋巴瘤特异性筛查体系。不同于乳腺癌等具有明确筛查手段的疾病,淋巴瘤缺乏类似钼靶检查或血清标志物的可靠筛查工具。常规血液检测无法直接确诊,影像学检查对无症状早期病变的识别能力有限,强行推广筛查可能导致误诊风险上升。临床决策应基于个体风险分层,避免非必要医疗干预。
对于免疫功能缺陷(如HIV感染者)、存在淋巴瘤家族史或长期接触苯类等化学毒物的高危群体,需由专科医师进行个性化风险评估。此类人群即使未出现典型症状,也建议纳入重点监测范围,通过定期临床查体结合针对性检查实现早期预警。
此外,关注异常症状比常规筛查更重要。当出现持续性低热、夜间盗汗、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部、腋窝等浅表部位)或半年内体重下降超过10%等警示性症状时,无论年龄大小均应及时就医。临床医师将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系统查体及淋巴结活检等规范化流程进行鉴别诊断,并为后续治疗提供精准依据。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如何通过综合分析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提高早期诊断率?
蔡真教授:淋巴瘤的临床诊断需重点关注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及全身系统性症状的筛查。“不痛不痒”的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若累及颈部、腋窝或腹股沟等典型区域,尤其是伴随持续性发热、夜间盗汗或半年内体重下降超过10%等"B症状"时,需高度警惕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可能。这三类症状作为疾病活动期的标志性表现,具有重要的临床警示价值。
系统性体格检查应覆盖全身浅表淋巴结区域,重点触诊锁骨上、腋窝及腹股沟淋巴结,评估其质地、活动度及融合情况,例如观察是否坚硬如橡皮、难以推动。腹部深部触诊有助于发现肝脾肿大等浸润表现,而深部淋巴结及胸腹腔脏器评估则需依赖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测中,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异常减少,而乳酸脱氢酶(LDH)或C反应蛋白(CRP)显著升高则提示肿瘤代谢活跃或炎症反应状态。这些指标虽非特异性,但可作为高危人群初筛的重要辅助依据。
影像学检查在病变定位及分期中具有关键作用。增强CT可清晰显示全身淋巴结分布及肿大程度,PET-CT通过代谢显像,能判断哪些淋巴结代谢异常活跃,并评估全身受累情况。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或骨髓等特殊部位受累,MRI检查可提供更丰富信息,有助于发现早期微小病变。
淋巴结活检作为确诊金标准,需通过手术获取完整淋巴结组织,经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明确肿瘤细胞来源及分子亚型。该过程通过特异性抗原标记物对淋巴瘤细胞进行"身份证"鉴定,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活检部位的选择需结合影像学检查阳性发现,以提高诊断阳性率。
因此,临床决策应建立多维度信息整合机制,将症状特征、体检发现、实验室指标、影像定位与病理结果进行系统交叉验证。例如,PET-CT显示高代谢淋巴结与活检病理阳性结果相互印证时,可确立淋巴瘤诊断。这种分层递进、多模态联合的筛查策略,能有效提升诊断准确性,避免单一检查手段的局限性,为患者的精准诊疗提供全面支持。

蔡真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医学博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医师、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心主任
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
浙江省抗癌协会血液淋巴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浆细胞疾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常委、多发性骨髓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委会常委
CSCO中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 副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