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巍峨,两江交汇,沐整合医学之新风;雾都梦幻,桥都璀璨,聚西南抗癌之精英。2025年4月11日-13日,2025 CACA西南整合肿瘤学大会在美丽山城重庆隆重举行。此次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世界整合肿瘤学协会(WAIO)共同主办,重庆市肿瘤医院承办,并得到多方鼎力支持与共同承办。“肿瘤防治,赢在整合”,本届大会秉承整合医学理念,以“局部精准施策,整体和谐共治”为主题,汇聚西南乃至全国的抗癌智慧与力量。会议期间,《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兵教授,围绕滤泡性淋巴瘤的新型联合策略、CAR-T细胞免疫治疗及维持治疗模式探索进行分享,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实用性的指导。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近年来,小分子靶向药和免疫治疗等新型药物有效改善了滤泡性淋巴瘤的疗效。能否结合国内新药可及性,谈谈如何优化这些药物的“排兵布阵”?是否会为特定基因亚型患者优先推荐某种疗法?
徐兵教授:近年来,小分子靶向药物及细胞免疫疗法在滤泡性淋巴瘤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小分子靶向药物主要包括BTK抑制剂、PI3K抑制剂、EZH2抑制剂等类型,其中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已在国内获批用于复发/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并纳入医保目录。EZH2抑制剂预计将在本年度于中国获批上市,而PI3K抑制剂领域则已有林普利塞和度维利塞等药物应用于临床。
总体而言,这三类药物均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其中泽布替尼联合奥妥珠单抗(ZO方案)在ROSEWOOD研究中表现出显著疗效,该研究证实该联合方案使复发/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及完全缓解率(CR)显著提升,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由单药组的10个月延长至28个月。基于这一成果,我中心牵头开展ZO方案用于一线滤泡性淋巴瘤治疗的研究,初步评估9例患者数据显示完全缓解率达75%,疾病控制率(DCR)达100%。该方案有望为无化疗的一线治疗方案添砖加瓦。
EZH2抑制剂对携带EZH2突变的复发/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患者显示出约70%的ORR,但对野生型患者疗效有限。为提升整体疗效,他泽司他联合利妥昔单抗和来那度胺(R²方案)在突变型和野生型患者中均展现出约90%的ORR,提示联合CD20单抗或其他小分子药物可能成为未来优化疗效的重要方向。
PI3K抑制剂虽具备较高有效率,但存在皮疹、腹泻等副作用显著及疗效持续时间较短的问题。针对这一挑战,我中心正在探索PI3K抑制剂林普利塞联合西达苯胺的间断冲击疗法,初步结果显示该方案对复发/难治性患者具有较好疗效。
总之,未来领域研究将聚焦于通过药物联合策略,为初诊及复发患者开发高效低毒的无化疗方案,进一步改善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预后。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CAR-T 细胞治疗在滤泡性淋巴瘤中的适应症逐步扩展,但目前仍存在应答率、持久性及毒性管理等挑战。从临床实践角度,您认为哪些患者群体最能从 CAR-T 治疗中获益?未来是否可能通过生物标志物筛选进一步优化患者选择?
徐兵教授:CAR-T细胞疗法在滤泡性淋巴瘤治疗中展现出卓越的疗效,其客观缓解率(ORR)可达90%左右,CR率约80%,显著优于现有其他治疗方案。相较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CAR-T疗法在滤泡性淋巴瘤中不仅疗效提升(ORR与CR率均高出10%~20%),且安全性特征更优,这可能与滤泡性淋巴瘤的惰性生物学特性相关。
尽管CAR-T细胞疗法在滤泡性淋巴瘤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高昂的治疗费用限制了其广泛普及,目前该疗法主要获批用于三线及以上复发/难治性患者。针对获益人群的筛选,现有证据表明以下两类患者可能获得更显著疗效:其一为2年内进展(POD24)患者,此类患者接受CAR-T治疗后,PFS、总生存期(OS)及CR率与非POD24患者相当,提示该疗法有望改善POD24患者的不良预后;其二为对烷化剂、CD20单抗等耐药的患者,尤其是CD20靶点丢失导致传统单抗治疗失效的病例,由于目前多以CD19 CAR-T为主,只要该靶点表达存在,仍可取得较好疗效,为这类难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机会。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无论是单药抗体维持还是新兴的“无化疗”方案,维持治疗是滤泡性淋巴瘤长期管理的核心策略之一。请问,您通常如何指导维持治疗的疗程时长、停药时机及个体化调整?特别是对于年轻患者或存在长期治疗相关毒性风险的人群,是否有特殊的决策依据?
徐兵教授:滤泡性淋巴瘤作为一种惰性淋巴瘤,维持治疗是延缓疾病进展、延长无治疗间期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策略。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外指南目前推荐采用CD20单抗(如奥妥珠单抗或利妥昔单抗)作为标准维持治疗方案,给药频率为每两个月一次,持续两年。研究显示,过度延长维持治疗时间未能进一步改善PFS或OS,反而增加医疗成本及治疗相关毒性风险;而缩短疗程则可能导致疗效不足,难以充分延长PFS。
关于小分子靶向药物维持治疗的探索,目前尚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其常规临床应用。初步临床研究提示,靶向药物维持治疗周期可能同样需要持续两年以上,但最佳维持时长仍需通过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验证。现阶段此类方案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尚未被纳入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聚焦于优化维持治疗模式,以在疗效获益、安全性和经济性之间寻求更佳的平衡。
淋巴瘤科普专栏
淋巴瘤因其高度异质性的临床表型被称为"肿瘤界变色龙",其诊治过程极具挑战性。不典型的症状谱系常导致初始诊断困难,例如不明原因反复发热的患者在排除其他病因后需高度警惕淋巴瘤可能。既往淋巴瘤白皮书调研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患者需经历两次及以上住院治疗方能确诊,且多数病例最终由高水平淋巴瘤专科中心完成诊断,凸显了该病诊疗的复杂性与专业性。
因此,精准诊断淋巴瘤有赖于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MDT模式)。例如,病理诊断作为淋巴瘤金标准,病理科通过组织活检及免疫组化等技术为疾病分型提供核心依据。在影像学检查中,PET-CT的价值日益凸显,其定量参数(如SUVmax、TLG等)不仅辅助分期,更能预测预后及指导治疗决策。放疗科在局部病灶控制中扮演关键角色,而重症医学科(ICU)则为CAR-T等新型疗法相关严重并发症(如CRS、ICANS)提供生命支持保障。
此外,在亚专科协作网络中,耳鼻喉科通常作为NK/T细胞淋巴瘤及鼻咽部病变的首诊科室,其内镜活检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皮肤科针对原发皮肤淋巴瘤的皮肤活检、呼吸科对肺部淋巴瘤的支气管镜检查、消化内科在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内镜诊断中均扮演重要角色。这种综合协作模式不仅提升了疑难病例的诊断效能,也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全面依据。
通过整合多学科力量,淋巴瘤MDT诊疗团队能够实现从精准诊断到全程管理的无缝衔接。这种协作模式在提高早期诊断率、优化治疗反应监测以及改善长期生存结局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为突破淋巴瘤诊断困境、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结构化支撑,是应对淋巴瘤这一复杂疾病谱的重要策略。
徐兵 教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国之名医
福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厦门市科技创新杰出人才
厦门大学血液病学系主任,厦门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兼内科教研室主任和内科规培基地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分会副会长兼白血病工作委员会主委
中国滤泡淋巴瘤工作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淋巴瘤等3个专业委员会常委
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6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LOOD、JHO等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多篇, 总影响因子超过600分。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