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液学分会主办,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承办的2025北京国际造血干细胞移植学术会议于2025年4月25-26日在北京正式举办。本次会议将“移植的艺术(ART OF TRANSPLANT)”为主题,汇集全球领先的血液学专家,探索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技术创新和未来趋势,着力破解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的关键技术瓶颈,为血液系统疾病治疗开辟新维度。《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现场特邀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闫金松教授,分享该中心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实践中的体系化建设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控领域的宝贵经验。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据悉,贵中心近8年完成近800例移植手术,位居辽宁首位。请问在如此大体量临床实践中,贵院积累了哪些独特的移植管理体系?尤其在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防控方面有哪些经验?
闫金松教授:自十余年前起,本中心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主要以黄晓军院士创立的北京方案为核心技术体系开展临床实践。在累计完成的近千例移植病例中,单倍体移植占比超过70%,覆盖儿童、成人及老年全年龄段人群,适应证涵盖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先天性骨髓衰竭性疾病等多类型复杂病种。临床实践证实,北京方案在造血干细胞植入效能、长期预后改善及晚期并发症防控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优势,尤其在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综合管理领域展现出卓越的临床价值。
针对GVHD这一关键领域,本中心建立了系统性防控策略。基于对移植后长期临床观察,团队认识到慢性GVHD作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核心因素,其防控重心应前移至预防阶段。传统糖皮质激素治疗存在的继发感染风险及潜在致死性并发症的现象促使我们革新治疗理念,构建以预防性干预为基础、早期监测为支撑、分层管理为特色的防控体系。
近年来,随着ROCK抑制剂及JAK抑制剂等新型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我院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主张将此类药物前移至慢性GVHD的一线治疗环节。通过早期干预病理进程,能够在有效控制排异反应的同时显著减少激素类药物暴露,从而在保障患者长期生存的基础上,有效改善生存质量并减少治疗相关并发症,形成兼顾疗效与安全性的管理模式。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作为全国首批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随访规范化管理示范中心负责人,对于推动全国移植术后随访管理标准化,您认为需要突破哪些关键瓶颈?能否具体说明一下推进移植术后随访规范化管理的核心要点有哪些?
闫金松教授: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血液系统疾病根治的重要手段,已使部分患者获得长期生存,但移植后慢性疾病的防控仍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为实现对移植后并发症的有效管理,我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在移植后3、6、9、12个月及1~2年期间,对患者进行系统性密切随访,尤其在术后3个月后重点监测临床症状与体征,通过早期采集与分析皮肤黏膜病变(如皮疹)、肝功能生化指标、肺功能动态变化及血液学参数等信息,构建早期预警指标体系,提前预判并干预GVHD的发生。针对肺部等重要靶器官,每月常规监测肺功能,若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等合并症,则进一步强化监测,动态评估肺功能变化趋势。
通过建立个体化随访档案,能够及时提供诊疗指导并为药物的减停方案提供参考,有效减少慢性GVHD的发生率,即使发生亦能通过早期识别与干预实现病情的快速控制,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策略。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作为辽宁省造血干细胞移植医学中心,您的团队未来将如何发挥示范效应带动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在人才培养和基层帮扶方面有哪些具体规划?
闫金松教授: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升及医疗技术进步,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规模呈现显著增长态势,移植技术体系日趋成熟,使得各级医疗机构对移植学科建设的需求愈发迫切。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团队构建了多维度技术协作体系。对具备移植技术开展条件的医疗机构,通过系统化技术输出建立标准化技术流程及围手术期管理规范,重点强化移植适应证筛选、预处理方案优化及感染防控等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
针对尚不具备独立开展移植能力的基层医院,则构建双向转诊协作模式,通过规范化诊疗路径将适宜患者留驻当地完成移植前评估及诱导治疗,待达到移植指征后转入上级中心实施手术,术后病情稳定期再转回属地医院进行管理。
在此过程中,我们建立了移植专科医师培训制度,针对基层医护人员开展移植相关并发症识别、分级诊疗标准及紧急处置预案等专项培训,使其掌握慢性GVHD早期筛查、植入功能监测等核心技能。当出现难治性并发症或病情进展时,则启动绿色转诊通道实现快速上转,从而形成区域医疗联动体系,在保障移植患者全程规范化管理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区域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及危重症救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