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巍峨,两江交汇,沐整合医学之新风;雾都梦幻,桥都璀璨,聚西南抗癌之精英。2025年4月11日-13日,2025 CACA西南整合肿瘤学大会在美丽山城重庆隆重举行。此次大会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世界整合肿瘤学协会(WAIO)共同主办,重庆市肿瘤医院承办,并得到多方鼎力支持与共同承办。“肿瘤防治,赢在整合”,本届大会秉承整合医学理念,以“局部精准施策,整体和谐共治”为主题,汇聚西南乃至全国的抗癌智慧与力量。会议期间,《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王建祥教授,围绕整合医学的战略意义、CAR-T细胞治疗的整合及肿瘤早期筛查技术的普及路径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解读。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作为本次2025 CACA整合血液肿瘤大会的主席,您认为本次会议在推动“整合医学”理念上有哪些突出亮点?其对临床实践有何战略意义?
王建祥教授:在中国抗癌协会的积极推动下,我国整合医学领域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其核心在于探索整合医学理念与肿瘤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旨在构建多维度患者管理模式,这对肿瘤诊疗体系提出了更高层面的系统性要求。
近年来多项创新举措已付诸实践:其一,基于循证医学原则制定并发布了多项整合治疗指南,部分指南已在国际权威期刊刊载,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逐步提升;其二,整合医学的推广显著拓宽了临床诊疗视野,突破传统"局部病灶消除"的单维思维,转而建立"身心整体调控"的全人医疗理念,实现了从疾病中心向健康中心的诊疗范式转变。
就领域发展而言,我国整合医学呈现出三大特征:在目标维度上,强调疾病控制与生活质量的双重提升;在治疗维度上,注重局部干预与全身调节的协同作用;在学科维度上,推动手术、放疗、细胞免疫治疗等多模态技术的有机整合。本次整合医学大会展示的多瘤种个体化整合方案同样颇具代表性:外科手术团队探索微创技术与快速康复理念的创新融合,放疗领域开发精准定位与免疫调控的联合方案,细胞免疫治疗则与传统疗法的增效互补等。
这些创新性研究成果不仅彰显了整合医学在肿瘤治疗中的独特优势,更预示着我国肿瘤诊疗体系正由单一技术突破向系统整合方向迈进,有望为全球肿瘤防治策略提供新的实践范式,推动我国肿瘤防治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在本次会上分享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CAR-T整合治疗”相关内容。您团队在CAR-T整合治疗领域有哪些新研究成果或研究方向有望助力突破传统方案局限?
王建祥教授:免疫治疗作为现代肿瘤治疗的核心领域,在血液系统肿瘤中展现出显著的临床价值,尤其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在白血病、淋巴瘤等难治复发性血液肿瘤中的突破性疗效,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长期致力于免疫治疗领域的研究与创新,从早期对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逃逸的机制探索,到针对免疫逃逸的新型技术开发,最终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R-T细胞治疗技术,并在难治复发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取得了卓越的疗效与安全性数据。
通过严谨的新药注册临床研究,本团队研发的CD19靶向CAR-T细胞疗法已获批用于治疗难治复发性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标志着我国在血液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拓展研究方向,针对血液肿瘤的多种靶点及载体展开了系统性探索,包括双靶点CAR-T、免疫增强型CAR-T以及抗体技术的联合应用,显著丰富了免疫细胞治疗的技术体系,并拓宽了其临床应用范围。
我中心团队还致力于发现针对不同类型血液肿瘤的新型靶点,为治疗领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新靶点的发现不仅拓宽了治疗谱系,更为解决髓系肿瘤治疗困境提供关键突破口,有望将既往"治疗禁区"转化为可控的临床场景。
尽管我国医学技术体系不断丰富,但新技术的临床验证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如何通过科学严谨的临床试验验证新型治疗技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是推动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此外,技术向药品转化的挑战亦不容忽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需要多方协作,包括产学研联合、监管机构支持及临床试验体系的完善,以确保技术能够更快、更广泛地应用于患者。
目前,CAR-T细胞治疗在复发/难治性血液肿瘤患者的后线治疗中已展现明确疗效。未来,临床关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降低乃至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肿瘤细胞治疗后的复发风险。基于此,推动CAR-T细胞治疗向早期阶段前移,将其纳入缓解期及诱导治疗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早期干预实现残留肿瘤细胞的深度清除,从而降低复发率、延缓疾病进展,同时减少整体治疗时间与强度,在提升疾病控制效果的基础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在优化疗效的同时,严格控制治疗相关毒副作用是CAR-T细胞治疗临床应用的另一核心要点。这不仅依赖于细胞治疗技术本身的迭代改进,更需要结合临床诊疗方案的优化及多学科协作机制的建立,通过精准评估与全程管理,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神经毒性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及影响程度降至最低。唯有实现疗效与安全性的平衡,才能推动CAR-T细胞治疗技术的“行稳致远”,使其更广泛、更安全地惠及全体血液肿瘤患者。
综上所述,免疫治疗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但技术转化与临床验证仍需持续努力。未来,通过技术创新与多方协作,有望推动CAR-T疗法及其他新型免疫治疗技术的临床转化,为血液肿瘤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同时为我国肿瘤治疗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如何运用新型诊疗技术帮助临床医生及群众实现科学防癌的目标,尤其是针对高危人群三早原则的实践。
王建祥教授:在肿瘤整合治疗理念中,预防占据关键地位,而早期筛查是实现有效预防的重要环节。针对血液系统肿瘤及其他实体肿瘤,目前已建立多种筛查方法,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技术普及与规范应用实现肿瘤的早期发现。近年来,微量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取得显著进展,可精准识别极少量肿瘤细胞,为早期筛查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次会议中提及的创新技术,其临床价值的充分发挥依赖于更为广泛地应用与推广。关键在于推动这类技术转化为简便易行的常规健康筛查手段,使其纳入人群健康管理体系,通过大规模应用实现对肿瘤的早期识别,进而惠及更广泛人群,从根本上提升肿瘤防治的整体效能。早期筛查的有效实施,不仅能通过早期干预降低肿瘤进展风险,更能为后续治疗争取关键时间窗口,对提高肿瘤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这也是破解我国乃至全球肿瘤防治难题的重要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肿瘤预防与筛查体系的完善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整合多维度社会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医疗技术创新、公共卫生政策支持及全民健康意识提升。唯有通过全社会协同参与、持续推进,才能构建覆盖全人群的肿瘤早期筛查网络,切实落实肿瘤整合治疗中“预防为先”的核心理念。
王建祥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临床首席专家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首批长聘教授;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等职务;
天津授衔专家、海河医学学者、首届天津名医、获天津市“十佳”医务工作者、“中国好医生”月度人物;
从事血液病临床与基础工作多年,对各种血液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主要从事白血病及血液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