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1月5日~7日,第四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CASH)在天津市隆重召开,本届大会继续以“大血液、大卫生、大健康”为主题,围绕血液学科的核心发展方向以及新时期下的血液学基础研究、转化及临床诊疗中面临的重大学科问题,开展热点及前沿分享和深入探讨。在血友病治疗方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磊教授围绕“AAV为载体的血友病基因治疗”进行了精彩演讲。为了深入了解该领域的进展,《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会议现场特邀采访了张磊教授,围绕血友病基因治疗的话题进行了深度解析。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近年来,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基因治疗在血友病治疗中取得了重大突破,请您首先介绍一下该基因治疗的作用机制?
张磊教授:目前,AAV为载体的基因治疗已然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方向之一,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临床研究方面主要聚焦于遗传性疾病,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肌肉疾病、眼科疾病等,多项临床试验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已有AAV基因疗法获FDA批准用于临床治疗。
在作用机制方面,在血友病治疗中,以腺相关病毒(AAV)为载体的基因疗法是将VIII或IX凝血因子携带至血友病患者的肝脏细胞中,使VIII或IX凝血因子注入到肝脏实质细胞内,并且其携带的基因片段含有肝特异性启动子,能使上述相关基因激活,进而产生血友病患者所缺乏的VIII或IX凝血因子,达到治疗效果。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请谈一谈AAV介导的基因治疗在血友病治疗中的疗效?
张磊教授:血友病A型(VIII因子缺乏)和B型(IX因子缺乏)是一类X染色体缺陷的遗传性疾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型、中间型及重型,重型患者由于缺乏VIII和IX凝血因子,导致了反复的、终生出血事件,需要长期外源性补充VIII和IX凝血因子作为替代治疗,否则反复出血将引起致残或致死事件,输注凝血因子仍是目前血友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但长期输注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生活质量也不尽人意。基于以上问题,以AAV为载体的基因疗法于2011年开始在血友病领域内进行研究探索,美国的一项研究入组了10例血友病B型患者,并应用AAV为载体的基因疗法进行治疗,经过10余年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AAV为载体的基因治疗在血友病患者中安全性良好,并且具有非常不俗的疗效,血友病B患者在治疗后能长期稳定表达IX凝血因子,这也意味着该基因疗法能在血友病B患者中达到长期治愈性疗效。当然,该疗法是否能实现终生的疗效尚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此外目前仍在进一步通过临床研究来改造AAV,从而提升疗效和安全性,实现终身治愈的目标。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团队在AAV介导的基因治疗方面取得了诸多重大进展,请谈一谈您们的研究进展和未来计划?
张磊教授:较之于国际而言,中国在血友病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步伐相对落后。我们团队在2019年开始了血友病的AAV为载体的基因治疗,研究共纳入10例重型/中重型血友病B型成人患者,在接受预防性糖皮质激素治疗(以避免基因表达下降或丧失)一周后,接受了单次BBM-H901(携带FIX-Padua基因)输注,数据显示,该基因治疗带来了快速、稳健和持久的基因表达,FIX:C的提高也转化成了明显的临床获益,减少了患者的出血和凝血因子输注。后续,该研究发表于新英格兰(NEJM)和柳叶刀·血液病学(The Lancet Haematology)期刊上,得到了国际上血友病基因治疗专家的公认,认为中国的血友病基因治疗达到了世界水平。目前,中国在注册的血友病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数量已有10多项,超过100例血友病患者接受了基因治疗,大部分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接下来,我们将在AAV的改良和基因传导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期待我国的血友病基因治疗达到世界前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