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协和国际淋巴肿瘤研讨会丨第12届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国际研讨会(IWWM-12)中国行成功举办

血液时讯 发表时间:2024/12/26 15:41:13

2024年11月8日,第五届协和国际淋巴肿瘤研讨会第12届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国际研讨会(IWWM-12)中国行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外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领域的顶尖专家,共同探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进展。会议邀请到波士顿大学Steven Treon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侯健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蔡真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邱录贵教授担任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易树华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李剑教授担任执行主席。此次研讨会聚焦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多个关键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内容广泛且深入。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演讲与热烈的讨论,不仅增进了对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这一复杂疾病的理解,还获得了宝贵的学术启示与实践指导。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彰显了我国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与贡献,也为全球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研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PART.01

开幕与致辞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IWWM-12中国行会议在易树华教授的主持下正式拉开帷幕。会议伊始,Steven Treon教授线上发表了诚挚的开幕致辞,深切表达了对与会专家学者们的诚挚感谢及对本次盛会的殷切期待。在致辞中,他欣然回顾了在布拉格成功举办的IWWM-12国际会议的精彩瞬间,特别强调了会议的几大亮点:与会者们的踊跃参与、一系列重大的科学发现成果,以及会议规模的空前盛大——不仅现场汇聚了超过400名业内同仁,还吸引了海量线上观众的密切关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会议期间,基因组信息的深入解析为疾病研究开辟了全新的视角。Steven Treon教授还着重阐述了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易感性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对此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特别向中国众多在该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研究者表达了由衷的赞赏。他进一步指出,IWWM-12会议展现出的高度互动性以及年轻研究者的参与积极性,为会议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与灵感。此外,闭幕式上对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进行的表彰,不仅是对他们辛勤耕耘的肯定,更是对整个领域蓬勃发展与光明前景的生动诠释。
侯健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每届协和国际淋巴肿瘤研讨会的举办,均为与会者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学习与交流平台。在本届研讨会上,众多国际顶级专家的积极参与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更为医学领域的共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蔡真教授同样对本次研讨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特别强调了《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理论与实践》一书的发布将成为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她鼓励大家,应深入研读此书,以期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获得显著提升,共同推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领域的不断发展。邱录贵教授在致辞中深刻阐述了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这一议题的重要性,并简要回顾了IWWM-12会议的核心内容。他特别提到,在国内,由李剑教授和易树华教授领衔的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工作组,长期以来致力于该罕见病的研究与诊疗工作,取得了诸多显著成果,为国内外医学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书发布仪式上,《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理论与实践》一书的名誉主编邱录贵教授与主编易树华教授、李剑教授共同登台,为现场的与会者举行了意义非凡的签赠活动,并为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留下了珍贵的纪念照片。这一仪式不仅标志着该书的正式出版,更象征着华氏巨球蛋白血症领域研究的全新起点。
 

PART.01

专题讲座与学术研讨

 

图片

首先,Steven Treon教授带来了题为《Highlights of the 12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讲座,系统阐述了该领域的最新科研突破与临床实践中的核心议题,涵盖了一线治疗策略、BTK抑制剂的合理使用、疾病进展后的治疗选项,以及TP53突变在治疗决策中的地位。同时,通过援引多项权威研究与临床试验数据,深刻剖析了各种治疗方法的优势与局限。讲座尾声,他还对领域进行了展望,并预告下一届IWWM将于2026年10月13日至17日在加利福尼亚州棕榈泉召开
 

图片

李剑教授聚焦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新药研发进展,全面介绍了近年来该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包括泽布替尼、奥布替尼、Tirabrutinib、Pirtobrutinib等,不仅展示了这些新药的疗效与安全性,还对其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进行了科学的展望,为与会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信息。
 

图片

郝牧教授则从多角度出发,详细探讨了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组学研究进展。她指出,通过单细胞RNA测序和多色流式细胞术分析WM骨髓微环境的细胞生态系统,揭示了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和免疫细胞的功能失调,为发病机制提供了新见解。此外,WM中具有B细胞、浆细胞和浆细胞样淋巴细胞三个典型恶性细胞亚群,并鉴定出CD138+CD3+和CD19+CD3+新型肿瘤细胞亚群,提出CD47可能成为逆转WM中CD8+T细胞的细胞毒性新靶点,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图片

杜鹃教授深入讨论了Bing-Neel综合征(BNS)的诊治进展,并分享了具体临床案例。BNS是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一种罕见并发症,其诊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通常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脑脊液(CSF)检测或脑组织活检。杜教授指出,该综合征的治疗目标是逆转临床症状并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尽管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但靶向药物如BTK抑制剂的应用为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图片

易树华教授随后转向中国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领域的研究进展,详尽地分享了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突破性进展,包括BTK抑制剂、BCL-2抑制剂、PI3K抑制剂等。这些成果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国在淋巴瘤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与卓越贡献,更彰显了中国研究在全球学术界日益凸显的重要地位与影响力。通过易教授的精彩分享,与会者对中国在WM研究领域的实力与成就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也进一步激发了对领域发展的期待。
 

图片

薛华教授就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了详细讲解,分享了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在诊断上面临的诸多难点,特别是两者在细胞形态上难以辨认、一致性较差的问题,以及小梁间隙浸润不典型、临床表现差异显著等挑战。针对这些难点,薛教授分享了相应的诊断策略,旨在提高对该类疾病的准确识别能力,从而推动早期干预和治疗。
 

图片

熊文婕教授则围绕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疗效评估与预后因素进行了深度解析。她指出,WM疗效评估标准历经不断更新迭代,IWWM-11疗效评估标准提出,仅需在疾病进展(PD)时进行再次确认,而对于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部分缓解(PR)、微小残留(MR)或稳定疾病(SD)则无需进行再次确认。熊教授强调,疗效评估虽然重要,但治疗不应单纯追求缓解深度而频繁更换方案,尤其是考虑到WM起效较慢的特点。对于IgM水平较低的患者,应重视综合评估。此外,尽管微小残留病(MRD)具有一定的预后意义,但其在WM中的应用仍需大型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索。至于MYD88定量在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目前尚无充足证据,仍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其价值。


会议渐入尾声之际,侯健教授与易树华教授携手对本次研讨会的核心内容与突出亮点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总结。他们高度赞扬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这些成就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该疾病的理解,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同时,两位教授对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表达了乐观的期待与深远的展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治疗与预后将取得更加显著的进步。


版面编辑:张冉   责任编辑:王一铭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相关搜索:  血液肿瘤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相关推荐
  • 学术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