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意大利佛罗伦萨——这座文艺复兴的摇篮,迎来了第51届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年会(EBMT 2025)的盛大开幕。作为全球血液学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国际盛会,本届大会吸引全球超5000位专家学者共襄盛举,共探造血干细胞移植与细胞治疗的前沿进展。在大会首日,《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十分荣幸邀请到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教授,介绍本届大会的精彩亮点、中国专家的卓越成果以及AI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并高屋建瓴地指出中国血液移植领域的未来方向。
大会精彩亮点
三大先进药物成为主战场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马教授,您好!今年再次来到EBMT大会现场有哪些不同的感受?本次会议上有哪些亮点尤为值得国内同道关注?
马军教授:今年是疫情后我们第四次参加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EBMT)年会,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根据相关资料和EBMT大会主席介绍,今年参会人数超过5800人。中国代表团的参会人数较前年增长了一到两倍,注册人数接近100人,实际到会80余人。中国学者的口头报告和壁报展示占大会总量的20%左右。EBMT大会主席特别提到,中国已融入国际大家庭,尤其在CAR-T细胞治疗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与欧美国家并肩齐驱,在国际舞台上占据重要位置。此次会议的核心议题之一就是CAR-T细胞治疗的快速进展。
目前,我们提倡的先进药物包括三种:(1)细胞治疗:包括自体CAR-T、异体CAR-T、通用型CAR-T,以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和自然杀伤细胞(NK)等免疫细胞疗法。(2)基因治疗:从早期的病毒载体(RV)技术到转基因技术,再到如今备受关注的mRNA技术,基因治疗已逐渐在血液系统疾病、肿瘤和罕见病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3)干细胞治疗:尽管全球已完成4000多项干细胞相关临床试验,但真正进入临床应用的仍属少数。干细胞并非万能,其在罕见病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领域已较为成熟,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仍需更多研究支持。本次会议仍以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主,同时涉及关节修复、心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抗衰老等领域的干细胞应用。
过去,EBMT大会主要聚焦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全相合、半相合、自体移植及脐带血移植),而近年来,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已逐步成为会议的核心议题,共同构成了CGT(即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的主战场。今年,细胞治疗相关议题占比超过20%。在黄晓军院士“北京方案”的引领下,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已发展到“人人都有供者”的时代。全球每年进行超过10万例移植手术,为白血病、淋巴瘤和其他血液系统肿瘤患者提供了治愈希望。
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美国已批准13个CAR-T产品和近40个CGT相关药物,而中国目前批准了6个CAR-T产品。中国正加速推进先进药物的研发与审批,相关评审制度和指导原则预计今年出台。此次会议的参会者较往年增加了30%以上,主要就是聚焦在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方面。造血干细胞移植已走向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新前沿,本次会议聚焦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议题,吸引了众多临床医生、基础研究者、生物制药企业高管以及转化医学领域的专家。
总之,中国已融入世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是推动中国医学进步的必要途径,更是为全球血液肿瘤和罕见病患者贡献力量的重要方式。我们始终秉持“生命至上”的原则,以患者为中心,努力实现更高的临床治愈率和生存质量。期待此次会议带来更多突破性成果,为全球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与国际融合
中国血液学的高光时刻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本次大会上,中国专家团队的研究成果从量到质都令人瞩目。那么,其中哪些研究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您如何看待中国在全球血液移植领域的地位和贡献?
马军教授:今年中国专家的报告占据大会整体报告的20%左右。中国在细胞治疗领域的进展令人瞩目,特别是在CAR-T、CAR-NK、通用型和自体型细胞治疗技术方面的进展十分迅速。中国对髓系白血病的治疗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CD7 CAR-T治疗复发/难治性T细胞淋巴瘤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此外,中国已批准6个CAR-T产品,数量超过欧洲,覆盖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疾病领域。最近,中国还与美国同步批准了一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临床研究。在基因治疗领域,中国预计很快将有首个基因治疗产品获批上市。
EBMT主席在与我交流时表示,中国在细胞治疗和半相合移植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期待中国未来能为全球医学发展提供更多新技术和解决方案。此次会议吸引了包括黄晓军院士、吴德沛教授、刘启发教授、黄河教授和姜尔烈教授等在内的多位中国顶级移植和细胞治疗领域专家。大家此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与国际同行的深入交流与接轨,为中国患者在细胞治疗和干细胞移植领域作出更多贡献,让中国患者真正获益。学术交流是推动医学进步的重要动力。正如我们常说的“学术无止境,科学无国界”,只有通过开放的学术交流,才能为血液淋巴系统肿瘤的未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我们期待明天中国代表团的报告为大会带来更多亮点,为全球学术界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力量。
AI赋能血液学
从诊断到治疗的智能化变革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今年年初,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火爆全球,在本次会议上,也有多个关于AI的专题,您认为AI将对血液移植领域带来哪些变革?
马军教授:AI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尽管它尚未达到完全替代人类医生的能力,尤其在与顶级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医生相比仍存在局限性,但其潜力不可忽视。中国在AI技术创新方面表现突出,我们正努力借助AI技术、计算机技术、机器人设备以及大数据来更深入地了解患者,这在现代医疗中至关重要。
循证医学的目标是为未来的治疗奠定基础,而AI技术则通过大数据的集中化、精细化和亚专科化,为特殊病和常见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本次会议上有四个AI技术相关高峰论坛,我们将通过这些论坛着重了解国际上尤其是欧洲和美国如何将AI技术应用于血液淋巴瘤领域。在形态学和病理学中,AI技术已被广泛采用。以恶性淋巴瘤为例,该疾病有148个亚型,传统的人类分析需要四年才能完成一次数据更新,而通过AI技术,这一周期已缩短至三个月。此外,AI技术在特殊亚型的病理结构分析、免疫组化、二代测序以及基因突变检测方面也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为临床提供了快速而精准的结果。
因此,我认为对于淋巴瘤而言,AI技术将在病理分类、基因分型以及微小残留病(MRD)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白血病领域,MRD技术被广泛用于评估患者的治愈可能性以及预测复发时间。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不同亚型的复发规律和治疗效果,这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我们不能完全依赖AI技术,而是需要将人类医生的智慧与AI技术相结合,只有这种人机协作才能推动科学进步,为肿瘤治愈带来希望。
我们期待将AI技术深度融合到血液淋巴系统肿瘤的诊疗中。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进。AI技术与医生的协作不仅能提升疾病的诊断、鉴别和治疗效果,还能在预后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们需要在多方面结合和考虑,既要充分利用AI技术的优势,也要避免过度依赖。只有这样,AI技术才能在血液淋巴系统肿瘤领域发挥最大效用,为患者、医生乃至全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贡献。
创新引领未来
突破专利瓶颈与构建协作生态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最后,在与国际专家或团体的交流中,您认为我国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或CAR-T治疗领域还存在哪些不足?未来需要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努力?
马军教授:中国在血液系统疾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黄晓军院士的半相合移植技术,已获得国际专利认可;亚砷酸和全反式维甲酸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在细胞治疗领域,中国的专利数量相对较少,美国已有近千项相关专利,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创新仍显不足,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Me-better阶段,而First-in-Class的创新则非常少。我希望能够发展中国自己的细胞治疗技术和CGT技术。在成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时,我们确立了“团结协作、务实创新”的宗旨,这八个字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目前我们在原始创新方面仍有较大差距,虽然能够快速跟进国际前沿,实现弯道超车,但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
我希望年轻科学家、医生以及转化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领域的专家能够携手合作,组建跨学科大团队,以患者为中心、以创新为驱动,共同努力推动中国细胞治疗技术的发展,让中国在这一领域在全球占据一席之地。尽管今年我们的报告占到了大会的20%,细胞治疗相关议题占到了50%,但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国家和顶尖生物研究机构相比,我们仍存在明显差距。中国最大的短板在于协作、团结和转化精神的缺乏,这导致我们在Cell、Nature等顶级期刊上发表的高质量研究,往往难以转化为临床应用。
我曾统计过诺贝尔奖的获奖情况,发现17位临床医生的获奖成果无一例外都是基于创新药物或创新治疗方法,例如mRNA技术、艾滋病鸡尾酒疗法、DNA技术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这充分说明,临床医生是转化医学的主力军,是推动医学进步的一线战士。只有通过协作、交流、团结和创新,我们才能让中国的细胞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全球患者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我们希望老中青血液学学者能够联合起来,团结务实、协作创新,为中国医学的未来而努力。
专家简介
马军 教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总编辑
原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主任委员
原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